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展播

  更新时间:2021-12-27 07:21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和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很多好做法好经验。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

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省委组织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各地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推荐了一批典型案例。经初选把关、网上投票、专家评审、集中公示等环节,同时综合考虑地域和类别分布,共确定50个优秀案例,现予以刊发,供各级党组织学习借鉴。


长春市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

党群“连心桥” 民生“晴雨表”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长春市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本职岗位,聚焦群众诉求,切实架起党群“连心桥”,打造民生“晴雨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案例背景

长春市是全国最早设立“12345”市长公开电话的城市之一。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长春市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不断拓宽受理渠道,全面提升办理质量,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外延,不断完善“线连线、面对面、网对网、键对键”的复合立体受理体系,在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搭建“办实事”便民平台。为不断满足市民需求,市长公开电话受理坐席增至40个,受理队伍增加到百人,受理渠道由单一电话受理扩展至微信公众号、电子邮箱、网站、信件等10多种方式,通过整体并入、双号并行、设立分中心三种模式对全市25条热线进行资源整合。目前,市长公开电话日均受理量5000件以上,总体受理量达到1000多万件。组织开展读报读网工作,主动发现和解决媒体反映的问题,纳入市长公开电话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实现了舆论监督同政府工作的有机结合,运行以来累计发现解决问题7万余件。组织开展局长接待日工作,全市27个政府部门、17个县(市、区、开发区)和9家公用企业主要负责人,每月21日接访,累计开展活动130次,现场接待群众6.5万人次,受理问题3.2万件,办结率99.9%。

(二)健全完善“办实事”责任机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体系,把全市所有部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纳入市长公开电话办理网络,责任单位达3000余家。构建第三方社会机构回访调查、工作人员抽样调查、系统在线调查的“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坚持每月向单位负责人短信通报工作情况。强化跟踪督办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现场协调、专题会议、下发督办单等方式,督促重点难点问题有效解决;在考核评价中加大反馈率和满意率考核权重,树立鲜明工作导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三)着力提升“办实事”保障水平。全面强化党建引领,高质量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常态化坚持“集中学习日”和系统培训制度,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经常性组织开展“进社区、到企业、下村屯”党建调研活动,主动访民情、集民意。全面推进智能化服务,建设“长春市社会治理非应急服务平台”,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民生服务领域的场景化应用,将各类诉求区分急办、重要等四个类型,分兵管控、全力推进;创建24小时值班体系,提供汉语、英语、日语、韩语和俄语等多语种服务,零间断处理需要急办的民生问题;实行网上一体化办公管理,全市反馈率达到100%,初步实现了业务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绘制了包含9809条水电气等城市保障要素的信息地图,建成了应对3000多个热点问题的知识库,提高了政府的快速服务能力。新平台建成以来,累计受办理市民诉求350多万件,汇集有价值的建议信息2万余条,智能化服务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三、取得成效

一是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通过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架起了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提高了部门服务能力,形成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良性运行机制。累计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500多面、感谢信和感谢电话30万余件(次)。二是服务大局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年均受理量超百万件,市长公开电话已发展成为参与城市管理、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重要辅助平台,成为党和政府洞悉民情民意作出正确决策的“晴雨表”。三是为民服务品牌更加响亮。在今年建党百年之际,长春市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1年9月22日,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在演讲中以长春市市长公开电话为例,解答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什么能够得到老百姓的高度拥护”,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长春市南关区民康街道九圣祠社区

党建引领暖民心 “红蜂筑巢”解难题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长春市南关区民康街道九圣祠社区瞄准群众需求“最大公约数”,以“红蜂筑巢”行动为载体品牌,推动小区基础性物业服务全覆盖,把实事办在群众家门口、心坎上。

一、案例背景

九圣祠社区位于长春市南关区老城区,所辖居民小区多为老旧小区,弃管比例占75%以上。多年来,社区多次尝试帮助小区引入正规物业服务,但是物业公司炒的炒、跑的跑,导致矛盾多发、投诉不断,“水电气热”季节性供需矛盾尤为凸显。社区把老百姓身边的“关键小事”作为头等的“民生大事”,坚持党建引领,开展“红蜂筑巢”行动,切实提升辖区居民生活品质。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强组织,做活党组织枢纽。社区推动小区“双组建”,把组织体系建起来。遴选威望高、能力强的居民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委员,推行支部书记与自治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将支部阵地植入小区庭院,作为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枢纽堡垒,做到组织生活、邻里中心、矛盾调解、志愿招募、便民服务职能“五站合一”,取勤劳爱家之意冠名“蜂巢”。小区党支部打造“圆桌会议”厅,居民在这里协商服务购买、团队组建、自治章程,实现了大事小情“组织提议、居民做主”。

(二)创新举措,组建“功能型”物业。“功能型”物业不是注册物业公司,但具备承接物业服务的基本能力,能够把基础保障兜起来。社区将常规保洁、便民维修、政府购买服务等力量整合赋能,形成“统筹购买在街道、组织指导在社区、服务落点在小区”的长效运转模式,对小区居民基础服务需求一站式匹配供给。在社区挂牌“功能型”物业办公室,建立城建主任常驻、服务队成员轮值制度,开发“惠民E点通”APP,实现基础性服务线上一键呼叫。

(三)旧改助力,打包碎片化需求。实践中,屋顶漏雨、下水不通、停车无位、噪音扰民等居民需求重复率、重合度很高。社区借助旧城改造工程,组织设计单位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一次性打包解决。将小区公用自行车棚拆除,建设400平方米休闲广场。封闭修缮3处小区凉亭,改建开放式棋牌茶吧。在小区空地补植种绿、硬化甬道、美化景观,公共区域安装200余个电子探头,小区文明程度和群众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四)网格吹哨,集结志愿者力量。推动老旧小区治理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力量。社区将志愿者招募站下沉网格,吸纳2000余名居民组成“巧手蓝领”维修队,统一着装“蜜蜂服”,居民基础自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建立积分兑换机制,将“长春好人”“道德模范”“居民之星”等荣誉向志愿者倾斜,群众骨干得到有效激励。通过“功能型”物业兜底、志愿服务力量补充,构建了党建引领小区治理联合体,形成了推进老旧小区治理的强大合力。

(五)物联技防,延展智慧化管理。顺应智慧建设大趋势,在小区实行5G网络全覆盖,设置小区大门、楼栋单元门、居民家门三道“防护网”,对小区车辆行人进行智慧监测,以“共享车位”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设置高空抛物探头,对小区高空抛物实时监测。借助社区网络终端后台,实行警情、社情、民情信息互通,快速反应,以平台数据分析为基础,辅助社区决策,将公共服务精准投放。

三、取得成效

一是“千条线”拧成“一股绳”。社区通过开展“红蜂筑巢”行动,由“承重”变为“牵引”,撬动社会力量再组织,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党员干部形象在一线树立,党组织核心作用更加牢固坚实。二是“旧小区”变身“桃花源”。在党建引领下,基础性物业服务实现全覆盖,群众骨干带头认领绿地,维护小区公用设施,对不文明行为及时劝导阻戒,打造“党员责任田”“小区管家”等一批群众身边的主题服务品牌,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三是“熟人网”筑城“铁防线”。在社区发动引领下,涌现一批有威望的小区带头人,义务开展矛盾调解。主动介入邻里纠纷,对复杂难题作出风险预警,对群众情绪及时稳控,有效化解了社区治理中的各类矛盾风险。

长春市宽城区

红色阵地筑牢“共享家园”


长春市宽城区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大力推动党群服务阵地系统化建设、规范化提升、功能化运行,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到便利服务。

一、案例背景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宽城区着眼解决基层治理资源整合不充分、力量下沉不到底、服务群众不到位等问题,打造形成以街道城市共享家园为“大脑中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四肢躯干”、小区邻里中心为“神经末梢”的“1+N+X”红色阵地体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整体统筹,系统化建设党群服务阵地。出台《关于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采取共建单位联建一批、旧城改造新建一批、整合空间扩建一批、购买租用增设一批等方式,区分街道、社区、小区和党建单位三个层级建成178个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党群服务阵地。在街道,欣园街道率先打造2200平方米全市首家“城市共享家园”,成为全市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标杆。在社区,推动服务场所面积从平均737平方米增加到941平方米。在小区,整合废弃库房、物业用房等闲置空间进行“微改造”,建成104个特色小区邻里中心。在非公等其他领域,突出“龙头领建、行业联建、商圈共建”模式,新建光复路商圈“红立方”、万达商务楼宇“红领荟”、医药行业“红胶囊”、吉林杞参“红领学院”、柳影街道“红心物业”联盟“五红”党群服务阵地,形成全域覆盖、开放融合、集约高效的阵地体系。

(二)突出标准先行,规范化提升党群服务阵地。全区明确统一设置标识标牌、统一规范党建信息、统一公示服务事项、统一开通服务热线、统一健全运行机制“五个统一”的标准要求,规范提升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完善“小区邻里中心”功能设置,规范支部议事厅、百姓说事点、邻里活动站、便民服务处、矛盾调解室和其他特色功能为一体的“5+X”设置标准。加强党群服务中心专职人员配备,在街道、社区、小区各级党群服务阵地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统一着装“红马甲”,设立党员先锋岗,建立首问负责、议事协商、开放共享、联系群众、服务项目管理、考评评价“六大机制”,保障各级党群服务阵地高标准、高效能提供各类服务。

(三)突出服务主题,功能化运行党群服务阵地。把为民服务作为各级服务阵地的重头戏,通过组织链接把各种资源、各类服务集聚整合起来,为党员群众提供精准化、差异化、高品质服务。街道城市共享家园形成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法律服务、文体服务、关爱服务、培训服务等6大服务体系,让党员群众“一站式”享受50余项服务内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压缩行政办公面积、释放居民活动空间,搭建群众议事、网红直播、课后托管等各类服务平台,精准对接群众生活需求,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小区“邻里中心”突出便捷、便利,为小区党支部、“三长”队伍、志愿者提供活动阵地,常态化开展“小区夜话”“小区邻里文化节”“邻里小课堂”等活动,解决邻里纠纷、融洽邻里关系、提升邻里涵养。三级党群服务阵地一年来接待前来办理事项、参加活动的党员群众逾8万人次。

三、取得成效

一是提升了街道社区党组织治理服务能力。全区对46个社区逐年分批实施“微改造”,推动社区服务向精细化、专业化转变。聚焦群众之难、之需、之盼,实施“红帆项目”,建立148个治理项目,撬动党建资源参与区域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高街道社区的治理服务能力。二是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强化党群服务阵地凝聚资源的作用,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功能,激活“社区名人堂”“老书记工作团”等红色资源,让越来越多的红色力量集聚到党组织周围,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小区治理、共建最美家园。三是增强了党组织融入中心发展的工作动力。宽城区持续提升街道、社区、小区等党群服务阵地品质功能,让党员群众始终感到党就在身边,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变成现实,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长春新区

“搭台”解愁盼 “聚才”促发展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长春新区以广大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平台载体为突破口,全力解决辖区企业和重点人群关于引才就业这一燃眉之急,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一、案例背景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人员流动受限,众多因素相互叠加给群众就业、企业引才造成巨大冲击。长春新区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坚持突出重点、靶向发力,有效发挥党委统筹、政府搭台、校企联动的作用,全力组织实施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了“促就业、稳企业、聚人才、助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摸底调研掌握需求,打牢校企合作共建基础。围绕大学生实习就业、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校园活动冠名及接待院校师生参观考察意愿等12个方面,面向区内2000多户企业集中开展需求调研,共收到企业提出的大学生就业岗位3000多个、实习岗位1000多个、技能人才培养需求近1000人,企业对与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意愿十分强烈。长春新区将企业提出的各类需求按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细化,按需及时转达至相关院校,并主动做好后期跟踪服务工作,为校企之间搭建高效顺畅的沟通交流渠道。出台《长春新区推进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方案》《长春新区“创业有你‘就’在新区”集中宣传推介活动工作方案》等文件,围绕深化校企需求对接、推进校企有效互动、加大校企合作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20余项工作举措,切实增强基地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二)创新政策搭建平台,推进政校企三方有效互动。出台《长春新区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若干政策》,落实新引进优秀大学生补贴及安家费政策,累计兑现资金6629万元。设立“长春新区奖学金”,每年拿出250万元在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工业大学5所高校,扶持有意向到新区企业工作的优秀大学生,目前共选定39名优秀大学生通过奖学金支持推荐到区内企业。先后4批次组织相关院校200多名教师到新区参观考察,实地走访了长光卫星、永利激光及新区规划建设展览馆。全面开展重点企业校园巡展、春秋季企业进校园专场“双选会”、人才政策校园宣讲等活动,不断畅通校企沟通交流渠道。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企业、院校、人才之间高效对接、互通有无,为企业寻求人才、人才了解企业进一步畅通渠道。

(三)健全机制营造环境,促进就业实习基地创新发展。将“政校企”合作共建座谈会、“长春新区奖学金”“院校师生新区行”“新区企业校园巡展”“双选会”等活动载体固化下来,逐步纳入制度和政策体系。抓住重要活动节点广泛宣传新区良好的就业环境及驻区企业发展情况,人民网、新华网、吉林新闻网、吉林电视台等中省直媒体专题报道相关举措。高标准建成的120套人才公寓,入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可直接申请、“拎包入住”,启动“慧谷青年城”项目建设,多渠道配置人才公寓,切实解决人才住房需求,着力营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

三、取得成效

一是助力企业引才发展。通过建立起高效顺畅企校沟通渠道,促成金赛药业、中机试验、光华科技等百余户企业与院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促进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新区企业就业,形成人才就业链条,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智力支持。二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连着国家社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长春新区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吸引6000余名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有力保障民生需求。三是打造形成政企校互利共赢模式。通过推进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需求和院校合作需求,形成互利共赢结合点,引起各方面强烈反响,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长春市双阳区太平镇小石村

奏响先锋富民“蝶变曲”


长春市双阳区太平镇小石村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坚持党建引领,拓宽增收渠道、发展新型业态,以集体经济发展为民办实事,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案例背景

小石村地处双阳区太平镇东南部,全村共327户,人口1280人。小石村围绕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办实事,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强带民富作为实事项目,积极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提档升级行动,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全面打造“乡村休闲+民俗+旅游观光”的美丽村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打造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二、主要做法

(一)育强“领头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发挥村党组织引领作用,着力提升村书记领富带富能力,重点强化村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培训,采取专题学习、域外考察等方式,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和本领。深入开展“大走访”,进行入户“三讲”,广泛宣传引导,把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增收有效结合,充分激发了村民参与积极性。鼓励屯党支部成员做好表率,充分发挥屯党支部在农村发展中的“主心骨”作用,推动乡村治理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前石棚屯党支部书记杜海林,在自家种植龙丰果获益后,带动全屯村民搞龙丰果种植,并义务为村民技术指导,举办3次龙丰果种植技术现场培训,发挥了农村党员“双富”作用。

(二)念好“本土经”,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村党组织多次组织党员、群众代表、乡贤能人共商致富路,高标准制定了《小石村产业发展规划》。充分盘活利用村集体资产,在小石村一组建造了6处集体经济民宿,同时以民宅为依托,发展既有灶台、火炕等原汁原味的农家设施,也有浴室、棋牌室等现代化的农户居家民宿。鼓励党员依托本地优势带头创业,带头发展村屯集体经济,引导青年、妇女等在全村各屯发展棚膜果蔬、龙丰果、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形成“一屯一品”发展格局。推行村党总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三委一社”农村经济经营模式,把产业规划制定、生产资料购买、生产服务保障、销售渠道建立和农产品品牌培育等统一起来,使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更具活力、更有效率。

(三)开启“加速器”,构建村企合作发展模式。利用资源优势成功引进长春万龙集团,成立万龙小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万龙小石旅游公司,形成“村集体合作社+运营商+X”的多元合作模式,不仅让参与的各方获利,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也形成稳健、可复制、集群发展的致富之路。协调万龙集团以小石水库为核心,投资3000万元打造万龙湖旅游度假区,在万龙湖附近建造龙丰果采摘园,“果园+旅游”模式将龙丰果产业园与小石村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延伸村民自办采摘园的效益链。创建沐森种植合作社,吸收96户村民入社种植富硒水稻,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及景观管理,农户负责经营种植水稻,年均增收5000余元。

三、取得成效

一是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如今的小石村拥有集体经济民宿5栋、202平方米的农家乐1栋,农产品展示中心300平方米、电子商务中心300平方米,还拥有注册资金500万元的小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村民们提供各种服务,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到45万元。二是农民富足感不断提升。秀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吸引了大量都市人群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小石村也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村党组织积极鼓励农户,增加经营性收入和服务性收入,202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去年提高6000元以上。三是生态宜居环境不断美化。全力开展小石河和小石水库治理,使水体污染得到根本整治、水害得到根除。通过持续增收集体经济,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小石村由名不经传的贫困村,华丽蜕变成干净整洁、功能全面,有产业、有活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会展街道

民生“红驿舫”幸福有保障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会展街道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注重强化街道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功能,以提升城市品质为重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完善“红驿舫”党群服务模式,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案例背景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会展街道位于经开区的商业繁华地段,居住人口10万余人,共有38个物业小区,呈现出人口多、企业多、驻区单位多的特点。街道党工委按照“互融共建、互联共管、互动共治”的原则,探索完善“红驿舫”党群服务模式,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向公众开放。通过建组织、创阵地、抓治理、送服务,为企业、居民提供了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制度创新,加强为民服务顶层设计。街道党工委紧紧抓住物业管理这个牛鼻子,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新路径。建联盟,整合18家物业企业组建物业党建联盟,积极推进“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用、问题共解”的物业管理新模式,组建了物业维修队伍,拓展应急工作范围,快速解决小区治理难题,为企业节约资金140余万元,解决问题46件,整体提高了居民满意度和物业行业服务质量。建组织,探索成立了集小区、物业、业委会“三位一体”的小区党支部,并在物业联盟内各企业成立了党支部,共建立了11个小区党支部、3个红色业委会、215个楼栋党小组和6个物业企业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协调解决小区治理难题;建议事点,依托15个“红驿舫”党群服务站设立群众工作室和“三长”议事点,每周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会商,着力破解小区治理难题。

(二)坚持精准发力,解决居民群众“大问题”。物业公司定期与小区党支部、红色业委会、“三长”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业主的诉求,取得了较好的实效。通过党建引领,物业企业的政治觉悟提高了,加大了投入力度,累计投入900多万元,用于改善小区环境和完善配套设施;打造集百姓休闲娱乐、环境美观舒适、文化寓教于乐、管理秩序井然于一体的“小区公园”,从文化、环境、服务、管理四方面提升宜居品质,让居民体验“楼在园中、家在绿中、人在花中”的美好感受;通过认领“微行动”“微心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共开展“微行动”500余件,征集“微心愿”415件,并有效兑现。

(三)坚持效果导向,推动实践载体提升效能。通过建立以小区党支部为引领,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及“三长一者”共同参与的四级联动体系,激发了各方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在老党员、楼栋长的带领下,小区业主自筹资金对楼道、庭院进行亮化、美化,推动了小区综合治理;按照“建设精品化、管理精细化”的原则,在23个小区打造“红驿舫”长廊、“红驿舫”舞台、休闲广场等活动场所,为居民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供了场地,实现了党建文化传播有载体,党建活动开展有平台;广泛推行“项目认领”“积分制管理”等做法,通过“三长”积分兑换小程序、“三长”微信群、“红船”宣传栏等途径公示成员单位提供的服务,实现“群众点单、群众评判”。

三、取得成效

一是凝聚了参与基层治理的各方力量。目前,已经开展各类共建活动100余次,辖区群众参与约3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社会治理水平。尤其是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各联盟单位有人出人、有物出物,有效弥补了街道社区人员、物资等不足,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小区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对辖区12个物业小区进行升级改造并已取得明显成效。在室内,注入红色元素打造党建阵地,在室外,结合中国传统国学文化打造活动空间,有效改善了小区整体环境水平。三是邻里关系更加和谐。通过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建设,建立了文明、和谐、互助、互爱的邻里关系,形成了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环境优美、邻里和谐的局面,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吉林市

“四个一”载体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吉林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坚持围绕“实”字做文章、下功夫,精心打造“四个一”载体,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一、案例背景

吉林市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凝心聚力推进“四六四五”发展战略、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依托一部热线电话、办好一个电视栏目、召开一系列新闻发布会、设立一批媒体专栏,加强民意收集互动,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确保实践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依托一部热线电话,答好服务群众的“必答题”。将12345便民服务热线作为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平台,接线员坐席由12个增加至40个,实现群众热线接通率100%。利用大数据分析梳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形成《群众反映高频热点问题清单》,开展全程督办。截至目前,12345便民服务热线已受理各类问题16万件,解答处理9万件,转部门办理7万件,办结率97%,群众满意率98%。围绕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教育惠民、交通出行、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开展69项专项整治,切实抓住“病灶”,解决“病根”。

(二)办好一个电视栏目,开通反映问题的“直通车”。创办“吉林百事通”栏目,在“吉林雾凇台”手机客户端、交通广播、“江城新闻”“直播江城”全媒全网同步播出,直播热线接线量已超过1.5万次。通过记者亲历曝光问题、协调相关部门答疑解惑、跟踪报道问题处理进度等形式,采访民政、公安、交通、气象、市场监管、住建等职能部门20余个,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5000余条。针对群众反映的个性问题,开设子专栏“你问我答”,回应问题近千件。栏目经过近9个月的运行,全网各平台点击量已突破10万,成为吉林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新型主流媒体品牌。

(三)召开一系列发布会,搭建为民服务的“大舞台”。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事项目系列新闻发布会,围绕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工程、乡村振兴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领域和事项,公开发布实事项目20项,各市直部门登台亮相、公开承诺。组织成立媒体团,深入实地跟进项目进度,以看实际进展情况、听群众亲口评价、讲媒体切身体验为标准程序,对13个部门公开发布的实事项目开展跟踪报道和考评验收,推动每个实事项目落地落实,落到群众“心坎上”。

(四)设立一批媒体专栏,架起主动作为的“公示板”。在《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江城党建微信公众号、乌拉圈等媒体开设“我为群众办实事”专栏,刊发各地各部门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533篇,线上点击量近300万。聚焦党员干部作用发挥,选树表扬50个“为群众办实事”的“模范干部”,集中宣传优秀事迹。针对农村、城市、机关、非公等重点领域,打造了“双千帮扶”“全能网格”“红色驿站”“四联四促”“产业链招商”“怎么能办窗口”等一批群众交口称赞的常态、长效实事品牌,全方位宣传报道,进一步营造为群众办实事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市县乡村四级确定实事项目11921项,已完成10773项。全市党员干部认领“微心愿”2万余个,已兑现1.9万余个。形成了党组织聚力攻坚、广大党员干部积极为民服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动局面。

三、取得成效

一是实现了“集中走访”与“常态征集”结合。在实践活动中,既通过“集中走访”全面系统地发现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又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不断拓宽群众诉求受理渠道,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诉求,形成了民情收集反馈常态机制,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二是实现了“单向服务”向“双向互动”转变。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集中回应关切,组织媒体团跟踪核验项目成效,邀请企业群众进行考评验收等,深入了解事关企业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是否得到真正解决,促使办实事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三是实现了由“集中行动”向“常态长效”深化。通过打造亮点品牌,开展各类活动和专项行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蛟河市

聚焦“老小旧远” 实事暖在心田


蛟河市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聚焦“老小旧远”,大力推进养老服务、幼儿托育、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工程等民生实事项目建设,让老有所养、小有所教、旧有所改、远有所盼。

一、案例背景

“老、小、旧、远”四个字,关涉养老、托幼、旧区改造和乡村振兴,每一项都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蛟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创新探索,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取得实效。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老”有所养。投资4700万元建成市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325位集中供养老人现已入住;出台《蛟河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规范细则》,对全市1143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进行入户核查,签订市、乡、村、监护人四方照料服务协议;投资5723万元,开工建设蛟河市凯隆健康护理院二期项目。开通绿色通道,设置老年人优先就医窗口,提供无障碍设施。为全市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新冠疫苗上门接种服务,接种率96.59%;开展“健康大讲堂”“健康巡讲进社区”等活动,帮助辖区老年人注册电子医保卡300余人次。依托25家老年协会,组织社区居家老人开展文体、书画、读书等活动,丰富老人业余生活;在传统节日,开展“老少同乐,传承红色基因”等文艺演出50余场,为居民献上丰盛的文化大餐。

(二)聚焦“小”有所教。成立蛟河市未成年保护工作委员会,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完善政府购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全市149名农村留守儿童,529名困境儿童建立“一人一档”社会保障,录入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管理。投资2800万元,开工建设实验幼儿园分园、机关幼儿园分园及新区幼儿园3所公立幼儿园,可容纳学龄前儿童720人,缓解学龄前儿童入园难问题;投资6000余万元,对实验高中等30所学校进行维修改造,惠及3万余名学生。

(三)聚焦“旧”有所改。按照政府主导、居民主体、社会协同、街道服务的方法和理念,改造32个老旧小区,96栋楼房,涉及4467户居民,不断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打造农村公路放心工程,建立“政府主导+三级联动”管理体制,制定《蛟河市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级的管理责任主体。推行“专业执法+联勤联动”的执法方式,加大对农村公路巡查治理力度,建立联勤联动综合执法保障机制,设立“智能交通+线上线下联动”的监管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公路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

(四)聚焦“远”有所盼。立足乡村振兴发展,有力推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质量提升、夯实筑牢乡村振兴一线战斗堡垒、人才促进乡村振兴、抓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等“五项工程”。高质量推进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行整乡推进、支部领办合作等“10种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路径。加大财政、政策、金融、社会力量、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强化“五大书记”责任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三、取得成效

一是惠及了重点人群。省内率先实现农村五保老人市区集中供养,让老年人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建设幼儿园,维修改造校舍,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二是提升了生活品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全面开工,让旧“貌”换新“颜”,让广大市民共建共享更加美好的生活。三是解决了突出问题。“四好农村路”全年计划总投资2亿元,实施252公里农村公路和5座危桥建设,惠及7.3万人,解决了农村地区群众出行难题。

吉林市公交集团

“定制公交”暖民心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吉林公交集团党委以服务城市发展和乘客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优化出行惠民生”专项行动,推出网约、校园、夜市、免费换乘等“定制公交”服务,不断增强市民乘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案例背景

吉林市公交现有员工4210人,营运车辆1188台,营运线路107条,年客运总量2.4亿人次。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观念、要求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吉林公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定制公交”为突破口,创新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在“建立制度、加强宣传、精准运营”上下功夫,着力满足广大乘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为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繁荣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百姓民生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一系列定制公交保障措施。建立管理制度。成立“定制公交”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从宣传发动、调研论证、组织实施等方面建立责任追究制;建立了“统一调配、区域管理”的运营模式。由集团公司运营业务部对“定制公交”业务进行统一调配、审批,按区域划分、各运营单位具体负责。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向市民宣传推广“吉林行”APP,发放“定制公交”图册等。利用“吉林行”APP信息平台,发布“网约定制公交”推送快讯,邀请用户填写《出行调查》,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掌握企(事)单位及市民出行的个性化需求。精准运营管理。制定《定制公交试运行实施方案》,科学合理选派出车单位、规划行车路线、投入运营车辆、测算运营时间,明确行车途中的险路险段并进行行车安全风险辨识,确保为市民提供“安全、准点、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

(二)“定制公交”走进百家万户。开通定制街巷微公交。以免费换乘的形式,新开406街巷微公交。406线与3线、31环线、51环线等6条线路免费换乘,形成以“市民服务中心”为中心的运营网络。开通“夏季夜经济”定制专班。延长54线、55线、57线和64线等4条线路末班车发车时间,对途经东市商圈、珲春街夜市等重点夜经济活跃区域的公交线路增加运营班次,缩短发车间隔。“定制公交”进企业。与普仁中医院正式合作开通2条满足企业职工身体检查出行需求的定制公交线路。开通1条朱世增国医堂定制公交线路,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定制公交”进校园。以“点对点、门对门”的服务形式运行16条校园定制公交,配置18台车辆,日均发送33个班次,既减少了学生换乘公交车的麻烦,又保障了学生校外乘车安全,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创新推出网约“定制公交”。全面推广“互联网+公交”,“吉林行”APP日活跃用户达4.9万,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15.7万人,拉近公交与市民的距离。推出吉林省首家公交免费车载Wi-Fi,全部车辆实现乘车扫码支付,公交出行进入信息化时代。推出网约定制公交服务,众多市民通过“吉林行”APP的“出行调查”功能填报出行需求。经过整理分析,集合共同的出行要素,规划出工作日运行的“龙潭山花园开往吉林站西广场”定制公交。8月2日起,吉林省首条网约定制公交线路,采取定制走向、时间、站点的模式进行试运行。

三、取得成效

一是提升了群众出行的通达性。推出“定制公交”,开展定制服务、精准服务,有效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新开设的406线,以免费换乘的形式,打通了城市公共交通相互串联的微循环。二是服务了企(事)业单位发展。以私人定制的形式,有效的缩短了群众上下班、学生上下学的时间,让群众更方面、家长更放心;同时,有针对性的辐射商圈市场,有力促动了市民消费,助推了经济发展。三是提升了市民出行品质。推出网约定制公交服务,不仅创新运营服务模式,而且实现了“公交怎么走,乘客来决定”的跨越。有乘客表示,网约定制公交车按时发车不用等车,不用倒车直接到站,比平时换乘节约20分钟以上,还按人订座位,一点也不挤。

吉林市政数局

设立“怎么能办”窗口 破解“急难愁盼”问题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吉林市政数局聚焦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全市各级市民服务中心设立“怎么能办”窗口,推行“窗口无否决权”服务机制,全力为企业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一、案例背景

2021年4月27日,吉林市新市民服务中心正式启用,进驻50个部门(单位),1664项政务服务事项和水电气热通讯报装等公用服务事项。为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保证大家不白跑、不多跑,快捷、舒心办成事,吉林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于2021年6月组织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开发区12个市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厅)全部设立了“怎么能办”窗口,使政务服务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具实效。

二、主要做法

(一)办理“五大急难愁盼”。一是“缺件的”。窗口工作人员对受理申请要件材料不全的,向申请人一次性讲清楚补充内容和补正方法,主动提供《办事指南》《一次性告知单》《材料补正通知单》等,按照“容缺受理”机制对申请人的事项先行受理。二是“来不了的”。对不能到现场

办理服务事项的,业务部门采用网上办理服务。必须与申请人面对面办理的服务事项,采用上门服务的方式办理。三是“办多个事的”。对办理多个事项、涉及多个部门的,窗口统一受理、集中经办,避免申请人“多头跑”“来回跑”。四是“办不了的”。窗口工作人员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及时联系业务部门对办理事项进行分析会商,确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书面向申请人告知理由和依据。五是“异地急办的”。不因“地域受限”等原因进行推脱,必须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切实让企业群众“少跑腿”。

(二)建立无否决权服务机制。出台《关于吉林市政务服务窗口无否决权服务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市各级各类市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对办事企业和群众,不能简单直接地说“不”“不行”“不可以”“办不了”“没办

法”等话语,说“行”不请示,说“不行”要报告,行使否决权必须经负责人批准,并通过提供业务咨询、办理事项一次性告知、引导到相应的窗口办理业务、协助填写完善相关表格及材料、受理意见建议及投诉等,为企业群众办事开辟渠道、提供方便,打造为民服务“直通车”。

(三)固化实施“五项制度”。一是首接负责制。申请人到窗口办理、网上申报或电话咨询审批服务事项时,接待或处理该事项的工作人员为第一责任人,负责该申请事项的政策解答,跟踪材料出具、事项流转、业务审核、办结出证等业务办理全过程,确保按时办结。二是快速报批制。对于新事项,“怎么能办”窗口必须快速研判反应,做到尽早研究、尽早答复,使申请人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服务和支持。三是容缺受理制。对企业群众办理事项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报材料齐全

且符合法定条件,但次要条件或申报材料有欠缺的,“怎么能办”窗口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先予受理和审查,待申请人补齐相关材料后,马上对事项进行办结。四是联合会商制。对于涉及多部门办理的业务,实行牵头部门负责制,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召开联合会商会议,及时办理申请事项。五是帮办代办制。对重点项目全程帮办代办,全力提速项目审批和落地。

三、取得成效

一是破解了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让企业群众办不成的事,有处找、有人管、有人帮,提升了企业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二是促进了全市营商环境建设。政务环境是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六个环境”之一。“怎么能办”窗口作为优化政务环境过程中的新举措、新思路,带来新成效。截至11月中旬,“怎么能办”窗口,累计为企业群众办理事项300余件次、提供服务2700余人次,受到了企业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市民服务中心代表着党和政府形象,在市民服务中心设立“怎么能办”窗口,体现了党和政府从企业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拉近了与企业群众的距离,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