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护蕾花开” 关爱成长

  更新时间:2021-12-31 07:21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省教育厅立足扩大教育惠民广度、提高教育服务精度、加强教育保障力度,全面实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大幅减轻了家长接送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案例背景

中小学生课后无人管理,是长期困扰学生和家长的一个难题,也是教育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社会管理难题。“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教育厅在总结先前经验基础上,找准各方契合点,在全省中小学校全面实施课后服务工作,有效破解双职工家长不能按时接孩子放学难题,切实减少家庭在校外托管机构支出,成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主要做法

(一)在教育行政层面,坚持服务和管理“两手抓”,让课后服务发挥作用、惠及民生。强化宏观指导,确立课后服务工作原则。省教育厅会同发改、财政、人社、市场监管、税务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将中小学校确定为实施课后服务的主体,确立自愿选择、公益普惠、全面发展、主动公开原则,确保规范推进。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措施》,将实施课后服务作为校内减负的重中之重进行全面部署。强化经费保障,确保课后服务落实落地。在中小学服务性收费项目中增加“课后延时服务费”项目,收费标准由地方教育部门按照学校组织学生活动和学生在校作业、生活实际,综合考虑实际成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提出意见,由教育和发改部门联合报当地政府审定后执行。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课后服务规范有序。将课后服务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纳入对中小学校的考评体系,组织全省大督查,对存在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经费使用混乱、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将课后服务变相为集体教学或集体补课等行为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追究校长及相关人员责任。通过公开举报电话、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发挥家长委员会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使课后服务工作时刻接受群众监督。

(二)在学校层面,坚持做足育人、安全两门“功课”,着力增强教育服务能力。“留住”学生,覆盖更全面。因地制宜建立弹性离校制度,结合当地工作日作息时间,确定不同年级学生放学时间,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有效衔接,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一步提供延时服务,确保课后服务能满足更多家长接孩子放学的需求。“吸引”学生,形式更灵活。各校不断健全课后服务机制,积极探索特色化服务模式,争取吸引更多学生自愿留校参加。有的学校确立“作业辅导+社团活动”模式;有的学校确立“学习+实践”模式,组织学生就近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看护”学生,服务更安全。各校坚持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建立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逐一审核参与课后服务人员的政治、品德、健康等情况,开展安全卫生意识教育,进行严格的考勤和交接班管理。

三、取得成效

一是有效解决了“三点半难题”。长春市东安实验学校二年级学生家长李某表示:“我和爱人都是五点钟下班,可学校三点半就放学了,课外托管班收费高、服务没保障,只能让年迈的父母帮忙接孩子。学校实行课后服务后,我们夫妻都有时间接孩子放学,再也不用为这事儿烦恼了。”二是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四平市第三中学八年级学生丁某某表示:“以前写作业是负担,经常碰到不懂的问题,有时候父母也不会辅导,现在放学后有老师在学校辅导作业,遇到问题很快就能解决,节省了很多时间,写作业变得容易轻松了。”三是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有效提高。全面推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以来,学校成为学生和家长最理想、最放心的托管场所,家长和学生都表示课后服务到了“点”上、到了“心”里,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