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惊蛰。
每年的时间点在公历3月5日至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今年的惊蛰时间是3月5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入冬时动物冬藏,不饮不食,称为“蛰”。待雨水节气过后,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万物复苏,意为“惊蛰”,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本期求证邀请到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主任医师赵振,为大家讲解一下惊蛰时节的养生要点。
专家介绍
赵振:中医硕士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理事,吉林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委员会常委,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委员,擅长中医药治疗失眠、头痛、老年痴呆、风湿痹痛、震颤、眩晕、肿瘤等疾病。
惊蛰时节的养生主要是“三防”
防上火。仲春之时肝气生发,人容易“上火”,晨起后宜喝温开水,日常也可饮用少量白茶。若是出现口苦、口干、口臭、咽喉疼痛等症状,可用少量菊花、金银花等量泡水代茶饮,以清热降火解毒。
防感冒。春季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而鼻腔是将它们传入身体的主要途径。坚持早晚进行鼻腔清洗,能够有效预防感冒。
防倒春寒。“风”是这一时节的主角,且风力较大,稍不注意病菌就会侵犯人体。我们要护好手腕、腰腹脐、脚踝3个部位。手腕处,为神门穴做好保暖,可以保护全身血脉。人的阳气以肾为本,肾居于腰腹部,腰部保暖有助于肾脏健康。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脾胃经、肝肾经等,腹脐又最易受寒,特别是胃部怕冷、容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此处的保暖。足踝处不外露,很多女性手足肢寒、痛经腹冷都是因足踝处受寒所致。
惊蛰养生三原则
原则一:夜卧早起去“春困”
惊蛰时节,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上醒来比任何一个节气都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春季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可以出去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还有助于消除疲劳,在出门散步活动的时候,可以配合着摩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有利于人体疏通气血,生发阳气。
春季常说“夜卧早起”,这里的夜卧并非指熬夜到凌晨才睡觉。春季时节昼长夜短,等到天黑时候已经较晚了。因此古时的“夜卧”其实是指天黑不久便睡觉,大约现代七点-八点左右。所以“夜卧早起”是提醒人们早睡早起。此外,充足的睡眠也是养肝血最好的方式。
原则二:春捂养阳防疾病
《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也就是推陈出新的意思。
春天的时候,冬藏了许久的阳气终于开始生发,让原本躲在体内深处的寒邪、瘀滞、风邪等陈疾,被此时初生的阳气给顶了出来,由内而外的发散。从而也使新鲜的、轻盈的能量在体内生机勃勃地生长,焕发新的光彩。
我们此时要做的事情,就是顺着这股生长力,让体内那些陈疾宿毒给彻底发出来清除掉,为身体腾出位置,让阳气自由生长。
惊蛰过后春暖花开,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最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比如说流感、犯鼻炎等等;同时患有鼻炎的人,别到处乱晃,尤其是花粉多、灰尘多的地方,否则鼻炎很容易反复发作的。
惊蛰时节的气候乍暖乍寒,变化无常, 在气温上升或是出汗的时候,不要立刻脱去过多的衣物,防止人体受寒而导致体质下降,从而遭受各种春季流感病毒的侵袭,引发疾病。
原则三:饮食清淡多吃梨
中医学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中医讲:“肝主青色,青色入肝经。”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令五脏和平。日常饮食要清淡健脾护肝,少酸多甜多吃些水果缓解春燥。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诸如春笋、韭菜、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枸杞、蜂蜜等食物;油腻的食物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尽量少喝酒等。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吃梨不仅清火去热,还能滋润心肺,让身体抵抗外界病菌的能力更强,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健康提示
初春运动宜适量
经过一个冬季,身体各脏器的功能仍处在比较低的状态,四肢关节、肌肉还处在“苏醒前期”,所以初春的运动只要将身体舒展开就好。
多伸懒腰
伸懒腰是最为健康的运动方式,坐办公室的人们可以多做。感觉到疲劳的时候,伸懒腰能够醒神,同时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你排毒。
散步
散步可以最简单的运动方式,吃完晚饭去散步,并且散步的时候配合拍拍双手,有助疏通全身的气血,生发阳气,帮助你保健身体。专家认为:健步而行,让腿、背、腹、臀各部位大肌肉群交替收缩和放松,逐步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肺脏得到清洗通畅,身体也逐渐调整好了。
惊蛰节令养生,离不开精神的调养和饮食的调配。在情绪上要忌焦躁、抑郁等有害情绪;饮食上要依据自身的体质,以此来调补阴阳盛衰。做好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工作,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度过一个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