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四平市生态环境建设记事

作者:崔维利 杨率鑫   更新时间:2022-05-20 09:11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治理后的伊通河。(资料图片) 依萱 摄

双辽市重点推进沿路植绿、提标增绿、见缝插绿、拆违扩绿,持续扩展城市绿色空间。 林天骥 摄

四平南湖鸟瞰。(资料图片) 李刚 航拍

四平西湖湿地公园俯瞰。(资料图片) 李坤 摄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一年来,四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生态环保工作决策部署,实施更强有力的污染防治措施,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质效提升——

“三线一单”工作入围全国“地市级先进”行列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简称“三线一单”,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8年以来,四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线一单”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市生态环境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成立工作专班,在省“三线一单”成果基础上,结合四平市实际情况,指导两区三县和市直相关部门,对全市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集聚区)、各相关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准入清单等,进行了提炼和细化。经6批次资料调阅和3轮现场校核,最终形成了《四平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报告》和《四平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于2021年6月30日由市政府印发实施。

在全省各市(州)中,四平市率先通过省协调小组审核,起到了工作带头作用,获得省生态环境厅高度肯定。在全国“三线一单”座谈会上,四平作为3个地市级先进代表之一,进行了经验介绍发言。四平市生态环境局被生态环境部评为表现突出集体。

四平市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健全司法联动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

夯实执法基础。配备执法记录仪、无人机等现代化执法装备及车辆,在全省率先筹备配置130人执法服装,新购30套黑烟抓拍设备。

完善制度体系。创新制定《案件查办管理制度》,实行执法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和关键环节可视化记录,完善了行政执法规范化制度管理体系。研究制定《信访举报案件办理制度》《执法工作手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等制度规定,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提升队伍素质。扎实开展执法大练兵,编印法律制度汇编和各类工作手册、模板,实行月通报机制,全面提升执法队伍业务能力。在全省行政执法网络培训及知识竞赛中总成绩获得第一,实战比武竞赛获得第三。市生态环境局及梨树分局分别被评为省先进集体,4人被评为先进个人。完成生态环境部对重点地域帮扶工作任务,全年派员5批次12人次,其中,2人被省生态环境厅通报表扬,1人被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

强化监管服务相结合。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监管模式,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在严格监管的同时,坚决落实强化审批服务、助推高质量发展举措,指导1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开发区重新编制规划环评并取得批复。

推进环保“1+N”规划编制。2021年制定实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3+1”方案和全年工作要点,各成员单位共出台环保配套政策、制度、方案等24个,联合开展专项行动10余次,确保各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制定《四平市2021—2025年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促进质效提升;高标准制定《四平市贯彻落实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水污染治理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综合运用“五步工作机制”,实行月调度,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截至目前,中央和省督察交办的1718个反馈问题和信访案件已完成1700个,完成率98.95%。

蓝天常驻——

空气质量持续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蓝天白云,碧空万里,是四平人常见的风景。

2021年,四平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8天,同比增加19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9.8%,同比增加5.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1天,同比减少1天;PM10平均浓度为58μg/m³,同比减少1μg/m³;PM2.5平均浓度为28μg/m³,同比减少5μg/m³。优良天数比例、PM2.5平均浓度均超额完成省定考核要求,空气质量持续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再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佳水平。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辛勤付出,岁月静好之下有一群人在坚守。“四平蓝”见证了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今年春季,为做好秸秆全域禁烧管控,打好蓝天保卫战,四平市生态环境局梨树县分局会同县政府督查室,组织5个夜间专项巡查督导组,常态化开展秸秆禁烧巡查检查。对24个乡镇(街道)实行日检查、日汇总、日报告制度。加强秸秆监控平台的监管力度,确保了秸秆监控平台值班值守和发现火点能够及时处置。充分依托“数据化梨树”监管平台,全面启动县、乡两级“平台”值班值守工作机制,安排专人实行24小时监管,及时反馈迅速处置。各乡镇派出所单独设立禁烧执法队伍,加大对焚烧秸秆直接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双辽市东明镇总耕地面积5680公顷,水田面积占4200公顷,产生秸秆总量2.7万吨,其中保护性耕作秸秆量0.36万吨,秸秆离田总量2.34万吨。为全力保障秸秆离田工作落实到位,东明镇成立秸秆离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完善《东明镇秸秆离田工作方案》;推行四级包保责任制,镇、村、屯长、户长按照网格化管理原则,明确秸秆离田的组织形式、具体承担单位以及责任人;制作秸秆禁烧和离田通告音频3个,在各村微信群广泛转发,用大喇叭全天候广播;入户张贴秸秆离田公告,签订离田承诺书4500余份;出动宣传车 200余台次,悬挂宣传条幅200余条,制作永久性宣传牌20块;协调企业加大收购力度,依托盘山村鑫华草厂和吴家村禾聚园秸秆加工合作社,大量收购稻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东明镇两家稻草加工企业年消化水稻秸秆2万吨左右,解决全镇四分之三的稻草秸秆出口问题。今年开春,东明镇积极协调盘山鑫华草厂提高稻草收购价格,由去年的每吨260元涨到每吨300元,助推秸秆离田进度。

伊通县伊通镇从“加强秸秆全域禁烧监管”和“充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两方面入手。细化制定《伊通镇秸秆全域禁烧实施方案》,将禁烧责任明确落实到具体地块、人头,确保每个地块有人管,真正做到包保到位、责任到位、压力传导到位。同时,抓牢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有效推进基料化和原料化,持续探索秸秆“五化”利用举措,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四平市以秸秆全域禁烧为核心,明确目标措施,下发“全域禁烧”公告,成立督导巡查组,持续对各地开展督导巡查。各级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层层抓落实,建立完善了包含7162名各级网格长的网格化责任体系,逐级成立灭火队伍,配齐灭火装备,确保出现火点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扑灭。

同时,强化煤烟型污染治理,重点排污单位均安装在线监控并与省市联网。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24套黑烟车智能抓拍系统正式布点启用,在全省率先对违规车辆进行处罚。持续加强燃煤、扬尘、物料堆场、建筑工地整治工作,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桌面推演,更新应急减排清单,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

青山常在——

一年造林几十万亩

四平市林业系统紧扣建设“美丽四平 幸福家园”总目标,全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全面做好绿色生态文章。

立足森林资源发展,结合四平实际拟定《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筹备召开全市林长制工作部署动员会议。完善林长制办公室职责,发挥林长办职能作用,对各县(市、区)林长制工作进行周调度,做到共同监督、共同学习,推进林长制工作全面开展。

全面推进国土绿化进程,实施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年,全市完成造林51.8万亩(含补植),任务完成率达104%。投入造林资金约6751万元,采购苗木约2136万株。全市共建设纪念林43个,义务植树面积1.4万亩。共组织义务植树98场次,参加人数约2.3万,栽植各类苗木21.3万余株。

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平市林业产业初步形成以森林培育、加工、林果、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康养为主的主体框架。产业分布特点是,双辽以木材加工为主、梨树以新型种植业为主、伊通和铁西以苗木业为主、铁东以林果为主。

荒坡变森林,重重叠叠几层绿。树木的丰富根系,像一双巨手,抓住了土壤,控住了水土流失,也成了农户致富的宝贝。

此外,林地清收成效显著。全面排查“挂画地”“小片荒”,截至目前,清理回收林地9912.3亩,还林7375.4亩。

强化森林质量提升。注重科学种植和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加强森林抚育,改善林分质量,大量栽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抚育面积26.61万亩。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和停伐政策,全市84.8万亩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

全面抓好湿地、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完善森林资源档案和动态监测体系,建立湿地联动机制,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生态违法行为,整改完成3处。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全面禁牧16.2万亩,完成有害生物防治7万亩。

全市林草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严格落实“十个到位”防火要求,巩固4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成果。2021年7月,四平市林业局获全省连续4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先进集体。

有害生物防治成果明显。完成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任务,2021年全年防治面积4.8万亩,防治率99.9%。抢前采取春季检疫执法行动和检疫告知等多种有效措施,成功将松材线虫病疫情抵御在外。

加快推进“智慧林业”建设。为建设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市本级财政投入1140万元,系统已于去年9月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应用于森林防火、资源管护等方面,逐步推进“感知生态 智慧林草”建设,使资源保护水平明显提升。

绿水长流——

构建人水和谐的城市蓝绿空间

为改善西辽河城区段水生态环境,巩固近几年双辽市流域治理工作成果,5月10日,双辽市郑家屯街道组织百余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来到西辽河郑家屯街工农村段,开展了“清河行动”。大家拿着夹子、垃圾袋,沿堤坝分组分区域清理河道及堤坝,总长度达6.1公里。借助此次活动契机,也对西辽河城区段内入河排污口情况开展了一次再排查,未发现新增入河排污口。

近年来,四平市深入推进“三三五八”辽河治污模式,每月对52条干支流、60个断面、4项指标,开展手工监测和分析研判,针对超标原因精准施策;积极推进水源保护区划调整,完成3个饮用水水源区划调整报告并通过评审;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验收,共谋划实施5类50个项目,总投资39.86亿元;积极探索地市级跨省流域协同联动治理模式,先后与铁岭市、通辽市签订联防联控框架合作协议,与长春、辽源分别签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作,探索跨区流域治理新模式”的工作经验得到生态环境部认可。在去年6月22日召开的2021年松辽流域汛期跨省水污染联防联控会商会暨应急防控高级研讨班上,四平市作为唯一地市级单位进行了经验介绍。

水是城市的命脉。有条河从城市蜿蜒而过,是大自然的恩赐;全国七大水系之一的辽河支流能流经城市,更是幸运。南河和北河是流经四平市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南河长13.1公里,北河长18公里,两河在市区西北角汇合后称条子河,系辽河流域招苏太河水系支流。

治好一条河,秀美一座城,幸福一方人。四平市南北河管理中心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定不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治理南北河,扮靓英雄城。中心去年完成了城防工程南河2.4公里段主体建设任务,建设内容有防汛堤顶路、草皮护坡、生态矮坝,完成建设投资1470万元;完成了城防工程北河4.718公里段主体建设任务,建设内容有防汛堤顶路、蜂巢护砌、草皮护坡、高锌石笼护脚,完成建设投资7041万元;完成了南河水环境及西湖湿地提升改造工程主体建设任务,建设内容有南河4座钢坝及其配套管理设施建设、西湖湿地码头,完成建设投资3300万元;完成了南北河生态补水工程建设任务,建设内容为新建3条补水管线,总长1770米,已完成建设资金430万元。

去年以来,在南北河及西湖湿地积极开展保洁绿化工作,全年共清理垃圾6870立方米。同时,栽植树木近1.5万棵,养护草坪近40万平方米,并调配南北河生态补水,确保河道生态基流量。全年向南北河生态补水总计1781.17万立方米。中心还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对南北河及西湖湿地进行隐患大排查。截至目前,排查河道护栏安全隐患30处,已完成整改。完成“两河四岸”及西湖湿地亮化工程管护工作,共排查安全隐患950处,已完成整改。同时设立警示牌38个,规范各项安全提示。

如今,南北河两岸,秀美风光交相辉映;西湖湿地,水天一色盛景常在。

作者:崔维利 杨率鑫
编辑:秦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