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端午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王皓   更新时间:2022-06-03 07:07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天中采五瑞,人人吃五黄;江河湖泊龙舟赛,五彩葫芦迎端阳。”五月端阳,又称端午节。端午节将至,记者采访了我省著名民俗专家施立学,请他谈谈端午的由来与习俗。

据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指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古代“五”与“午”通用,单月为阳,取阳气始盛之意,故五月节又称端午节、端阳节。端阳时节,天气由初夏即将转入酷暑,诸多病疫、蚊虫之属即将滋生蔓延,民众防范意识强烈,形成了众多的民间习俗:通过饮食,驱暑防毒;编织五彩,拴挂辟邪;采撷山野,医药强体;竞渡龙舟,游艺健身。

口齿飘香的端午

食粽子。粽子古称“角黍”,形式多样,关东有糯米裹上小枣的枣粽,有裹上火腿的火腿粽,有裹上豆沙的豆沙粽,只用糯米或大黄米的叫凉粽。“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粽子是关东人家端午不可缺少的节令食品。

吃“五黄”。五月端午,要食五种带有“黄”字的食物,即饮雄黄酒、吃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及黄鳝,故关东五月又叫“五黄”月。

炒苋菜。苋菜是关东普通的野菜,别名西风谷。一年生草生,茎直立,单一或分枝,密生细毛。它之所以被称为“苋”,宋人陆佃《埤雅》上说:“苋之茎叶皆高大易见,故其字从见。”苋菜有红绿两种,搭配为菜肴,确有一种颜色之美,作为野菜,它产量极高,随掐随长。

五彩编织的端午

拴五彩线。五彩线又叫朱蒙,端午清晨,趁孩子熟睡时,用五色布或麻扎成小巧玲珑的小扫帚、小簸箕、小葫芦、小黄瓜、小辣椒、小纱灯、小老虎等小饰物,悄悄用五彩线连起来,拴在孩子的前襟、肩头或手脖上,民俗以为可以驱辟病虐。

拴香荷包。香荷包又叫香囊、香袋,用彩色丝绒线或多色花布编制有瓜果、花卉、五谷、鸟兽、鱼虫或虎、蛇、壁虎、蛙、蝎(寓意以恶降恶,以攻五毒)等各种款式,内装川芎、白芷、丁香、雄黄粉等带在身上,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垂上红、绿、青、蓝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拴葫芦。葫芦象征繁衍,象征团圆,挂在房檐、门首和杨柳枝上的五彩葫芦,是节日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山野采撷的端午

采菖蒲,俗称“蒲草”,其根茎有镇痛、健胃、利尿之效。富有象征意义的菖蒲叶又长又直,似一把寒气逼人的青铜宝剑。而菖蒲酒有行气止血、延年益寿的功效,宋欧阳修曾有“共存菖蒲酒,君王寿万春”的句子。

采艾蒿。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温、味苦,可入药。煎服有止痢、止血的作用,晒干艾叶做成艾卷,能灸治多种疾病。端午之晨,趁太阳未出山前,采来艾蒿,用以洗浴,不受蚊虫叮咬。

采蛤蟆金。端午节有起早到河边、池塘捉癞蛤蟆(学名蟾蜍)习俗,捉到后,往其肚中塞上墨块,名唤“蛤蟆金”,一、二月后取出涂用,以清毒、清热,治无名红肿。

采年息花。年息花又称捻紫香、铃兰花,东北满族多于早晨采撷,用花瓣上的露水清洗眼睛,据说可使双目格外明亮,一年里不会闹眼病。

龙舟竞渡的端午

龙舟竞渡又称龙舟赛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龙舟竞渡与端午的起源密不可分。

隋唐,端午节龙舟竞渡大盛,唐穆宗曾“大合乐于鱼藻宫,观竞渡”。明清时期,龙舟竞渡从未停歇。

往年在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长春市皮划艇爱好者们就会举办亲子划龙舟活动,由11条双人皮划艇依次首尾相连,组成一条五彩龙舟,以此庆祝端午佳节。

五月端阳,习俗色彩缤纷。端午应天顺时,是饮食、医药、工艺文化节,是健身强魄的体育盛会。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更多人文历史汇入端午,不仅承载着悠久的民俗文化,更浸透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王皓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