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 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助力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

作者:刘帅   更新时间:2022-09-17 07:52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36年8月2日,中华民族抗日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在受尽日寇的残酷刑讯后,英勇就义,年仅31岁。她留给儿子的百余字遗书,令无数人动容,不忍卒读。

东北抗日联军,从始至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其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以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李兆麟等为代表的抗联英雄,用鲜血和生命在白山黑水间谱写出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创造出永垂不朽的光辉业绩,铸就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这就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我省是东北抗日联军主要活动区域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是吉林红色标识中最重要最鲜明的底色,吉林人民的灵魂中也一直镌刻着抗联英雄的精神印记。

在磐石市红石砬子山上的抗联遗址,省文物考古所红石砬子抗联遗迹考古队已经发现了大量的遗迹、遗物,人们尚能通过斑驳的革命文物依稀看到东北抗联战士们的英勇身影。此次考古活动也改变了东北抗联有史无迹的面貌,用实物证据证实了抗联的斗争历史,为14年抗战历史提供了真实、可见的考古学证据。

考古队领队孟庆旭向记者介绍,从2021年7月至今,遗址内已发现2600个抗联遗迹,并出土了包括子弹、弹夹、长刀、陶瓷品、锄头在内的一大批遗物,为东北抗联密营的成立背景、使用和废弃年代、形制特点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

“纸上得来终觉浅。弘扬抗联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只靠书本是不够的,我们希望用大量的革命文物与对遗址的复原重建来加深人们对抗联精神的理解,将对革命先烈们的崇高敬意转化为对现在美好生活愿景的奋斗动力。”孟庆旭表示,考古队接下来会妥善保护好出土文物,积极向公众展示发掘成果,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把东北抗联历史研究阐释好,把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弘扬好,将红石砬子东北抗联遗址打造成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范。

2019年5月30日,吉林大学批准成立了“吉林大学东北抗联研究中心”。据统计,该中心现已出版专著、专书13部,发表论文24项。其中,中心主任刘信君教授撰写的《再论东北抗联精神》《关于东北抗联三个重大问题的研究》两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成立吉林大学东北抗联研究中心对于进一步发掘东北抗联的历史和吉林省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刘信君向记者介绍,“成立研究中心既可以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把抗联精神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也可以更好地整合东北乃至全国力量,加强东北抗联史研究;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持;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加强抗联遗址、遗迹的挖掘与整理,利用好红色资源,为吉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进一步开发东北的红色旅游资源服务。”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壮怀激烈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见证。奋进是对历史最好的传承,站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精彩篇章的历史方位点上,不断深化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本质内涵的认识,发掘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是吉林人民擘画美好蓝图、创造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源泉。


作者:刘帅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