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多彩吉地丨四平市:只争朝夕换来日新月异

作者:张丽宇 耿歌 吉林日报记者 崔维利 袁松年   更新时间:2022-10-12 09:34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拼搏奋进,只争朝夕,推动了一系列功在当前、利在长远的大事,干成了一系列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要事,办好了一系列造福人民、群众满意的实事。

回首10年路,踔厉奋发的足迹历历在目,四平大地高质量发展长卷如画。

展望新征程,全力推动新时代四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英雄城奋楫破浪劲扬帆。

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过去10年,是四平市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黄金期。全市经济稳中有进、提质出新,增速连续10年均实现正增长,整体经济发展的基准线持续运行在高位平台。

经济发展水平站稳“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54.0亿元,同比增长7.9%,全省排名第一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比2016年提高5.5个百分点。一、二、三产分别增长7%、6.5%和9.1%,分别比2016年提高6个、12.2个、1.9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人均GDP达到31003元,比2012年增加12454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5.9%。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37.0:20.3:42.7调整为2021年的32.5:20.4:47.1,第三产业占比提高4.4个百分点,呈现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攀升的良好趋势。

稳固粮食安全“压舱石”—

黑土地保护提档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平市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合作化,探索全域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体系模式,粮食产量连创新高。10年间,粮食总产量累计达4680.5万吨,年均产量468万吨。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467.3万吨。单位亩产达0.54吨,单产稳居全省第一位,实现“十八连丰”。

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全面提档升级。2021年,全市推广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493.3万亩,超省定计划17.3万亩。2022年,全市计划推广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515万亩,现已推广实施560.8万亩,超省定计划45.8万亩,全省推广面积达2875万亩。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四平市以建设国家新型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为契机,不断加大嫁接改造、技术研发力度,奋力做大做强农机产业。目前,四平市有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近1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5家,年产值约10亿元。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主打产品的农机生产制造企业,逐渐在省内乃至全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从播种到收割的全产业链。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2年的155.4万千瓦,发展到2021年的324.2万千瓦,年均增长8.5%,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5%。

紧紧围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条主线,采取多种举措,全力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7566个、4902个,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2.4%。2021年有17个农民合作社获全省“百强社”称号,2022年有20个农民合作社获四平市农民合作社标兵称号。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从全省一流向全国一流进发

四平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针对堵点、痛点、难点,打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组合拳”,推动营商环境从全省一流迈向全国一流。该市“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一直领跑全省,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标兵单位。

政务服务无差别全科受理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无证明城市”改革被树为依法治省示范项目。“五零”服务企业全省推广。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作为重要抓手,解决群众身边各类“急难愁盼”问题,市政数局被人民网评为“民心汇聚单位”,12345政务热线被全国政务热线联盟和中国信息协会评为“服务企业优秀单位”,四平被评选为全国12345政务服务热线样本城市之一。

打造便民利企“总客服”。在原有70条政务服务热线基础上,进一步整合10条政务服务类热线电话,归并优化10条党群、司法及民生类热线电话,总整合热线数量达到90条,为群众反映社情民意增加渠道,提供便利。在全省率先打通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最后一公里”,是全省第一个实现热线电话“一号通”的城市。

城市信用排名大幅跃升。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四平市从2019年的第252名(倒数第9),大幅跃升到今年第16名,居东北四省区第一,创历史最好成绩。2021年,该市高质量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各项创建评价指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被评为吉林省唯一的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为四平市增添了一张国字号“金名片”。

民生改善成效卓著—

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21年,全地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390元和17676元,同比分别增长7.2%和11.2%。是2016年的1.3倍和1.5倍,年均增长5.8%和7.9%。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速同步,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城市功能日渐完善。10年来,四平市不断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在品质提升上聚焦发力。建设四平西湖、梨树南河、双辽七星湖、伊通伊溪等12个湿地、公园,城市环境和品质大幅提升;“走遍四平”实现整治“全方位”、管理“无死角”,物业小区全部纳入分级管理,“大棚房”问题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域覆盖,“无籍房”清理惠及群众12万户;以东北唯一、全国第四的成绩,成功创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南北河综合治理成效卓著,成为北方缺水型城市生态治理标志性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内外并重,35个小区高质高效完工,全省考核晋升优秀档次;平安四平建设纵深推进,连续5年入围“中国最安全城市”。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10年来,四平市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逐年提升,“健康四平”建设步伐加快。2021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9.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2.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4.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7.3万人。全市共有16764户、22208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共有25692户、41865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市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600元/月,比2016年提高125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920元/年,比2016年提高1520元/年。

就业状况逐步改善。四平市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推出一揽子就业政策措施,稳定就业存量、扩张就业增量,打出一套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组合拳”。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0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0.5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4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9%,比2012年下降0.41个百分点。

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改革举措覆盖教育全过程、各学段,2017年全面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投入使用,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39%,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1年末,全市共有高等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19所、基础教育学校1124所,在校生共计26.9万人。其中,小学599所,在校生8.9万人;初中、高中分别为114所、20所,在校生分别为4.9万人、3.8万人;职业高中学校9所,在校生0.8万人;大学4所,在校生4.8万人。

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衡。截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馆、艺术馆6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4个,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达83.6万册,全年发明专利授权达296件。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效加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由2016年的45元提高到2021年的79元,增长75.6%。医疗条件逐步改善,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公共医疗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到2021年末,全市计有医疗卫生机构1655个,实有床位14002张;在岗职工21034人,比2012年增长27.4%。卫生技术人员15797人,占在岗职工的75.1%,比2012年的67.7%提高7.4个百分点。

原标题:四平市 只争朝夕换来日新月异


作者:张丽宇 耿歌 吉林日报记者 崔维利 袁松年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