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长白丨与春天相约的中华秋沙鸭!

  更新时间:2022-11-28 14:07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雪落四野,冬天的长白山银装素裹。

顶着寒风,长白山科学院的朴龙国研究员依然到野外实地探察中华秋沙鸭的迁徙情况和人工鸭巢状况。一路行来,河流已封冻,难觅中华秋沙鸭踪影。“飞到南方过冬去喽。再见得明年春天了!”带着一份惦念,朴龙国说,今年最后一次看到秋沙鸭是11月21日下午,那是一只还未启程向南的雄性中华秋沙鸭。

美丽的中华秋沙鸭。朴龙国 摄

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长白山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发源地,松花江上游是中华秋沙鸭主要繁殖流域。

“每年10月末开始到11月中旬中华秋沙鸭从长白山繁殖地迁徙到南方过冬地。每年3月10号左右从南方过冬地迁徙到长白山区域繁殖地繁衍后代。”朴龙国说,鸭妈妈4月初开始进入孵化期,孵化期位28天左右,每年的4月末—5月末经鸭妈妈的精心孵化,鸭宝宝们出壳。出壳24小时左右之后,鸭妈妈即带着雏鸭离开巢穴。

依偎着妈妈的中华秋沙鸭宝宝。卓永生 摄

巢穴建在老树上,树巢距离水面15米左右,雌鸭在树巢完成孵化任务后,带领鸭宝宝从高耸的树巢里跳出来。

朴龙国与中华秋沙鸭结缘几十年,亲眼见证和推动了中华秋沙鸭的“回归”。

1981年,朴龙国调到长白山自然保护局科研所工作,参加中华秋沙鸭生态学研究课题。

“春天时,我在头道白河岸边蹲守,看见两只雌性中华秋沙鸭争抢一个天然巢,后来,又在继续观察中发现,适合雌鸭孵化的天然鸭巢少的可怜。”于是朴龙国和几位科研工作者萌生了为中华秋沙鸭建造人工鸭巢用于繁殖的想法。

这些年,朴龙国的想法逐步变为现实。当地在中华秋沙鸭繁殖的河流两岸缺乏适合营巢的地方,按一定的距离布放悬挂在树上的人工巢,营造舒适孵化环境。多年来,人工“产房”的实施,收获满满,在长白山孵化而成长的中华秋沙鸭数量在年年递增。

“亲眼见证了人工鸭巢孵化出的一只只脆弱而又顽强的小生命,别提多感动了。”朴龙国说。

朴龙国正在维护人工巢。卓永生 摄

为了迎接春季的回归,朴龙国每年冬天也不闲着。“冬天特别冷,树上有冰溜子,爬树维护人工巢,不容易也有危险,但必须坚持做。”如今已年过七十的朴龙国依然像年轻人一样爬冰卧雪,攀树维护。

在保护研究中华秋沙鸭的过程中,喜欢摄影的朴龙国还成为记录中华秋沙鸭的生态摄影师。

“为了拍摄到满意的作品,黎明前必须抵达岸边,在河道旁的树丛中‘潜伏’。早期拍摄,条件有限,没有帐篷做隐蔽,只能用树枝搭成掩体,在里面一蹲就是十多个小时。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啃凉面包,忍受刮风下雨都是家常便饭。”朴龙国说,大自然留给生态摄影师的机会,往往都在转瞬之间。

冬去春回,夏日初长。溪流清澈,妈妈在前边游,小鸭们在后紧跟着。每年春天长白山迎来中华秋沙鸭幼鸭破壳的高峰期,是朴龙国心情最美的时候,也是他用相机记录的黄金时刻。

中华秋沙鸭和它的孩子们。朴龙国 摄

“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被视为天然的‘水质测量仪’。它们生活的地方,都是生态环境很好的水域。它们很少进入河宽不足十米的河道里,也几乎不进入小河岔里。”同样研究、监测、记录中华秋沙鸭30多年的原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朴正吉介绍:它们喜欢在较宽阔的河面活动,休息的时候停留在河水包围的石头上。人们对中华秋沙鸭的保护,在保护这个物种的同时,也是对河流环境的保护和其它水生生物的保护。

近些年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开发区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开展森林保护与抚育等系统性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来自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统计显示,全省监测共发现中华秋沙鸭626只。

原标题:观长白丨与春天相约的中华秋沙鸭!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