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 打造思政“金课”

作者:赵彦杰   更新时间:2023-03-13 08:40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对于高校来说,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在思想导向、内容实质和价值旨归上都有着高度的契合,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丰富且鲜活的教育资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的征途上,我们必须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善用本地红色资源进行思政教育,巩固壮大教育阵地,不断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开展红色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之义。吉林是一块厚重的红色热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独特的红色文化,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的发起地、抗美援朝的后援地,也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百余年来,吉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懈探索、接续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个过程中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和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历久弥新的红色资源,承载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镌刻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和可歌可泣的光荣史,为吉林大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库和有效载体。应进一步依托地域优势,扎根红色土壤,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多维度融入思政教育中,使思政课更加有理有据、有根有魂,更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突出红色文化引领,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对于思政课这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建设,对于铸魂育人有着独特价值,应突出红色文化引领,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政“金课”、优质品牌。一是强化品牌意识,把蕴含丰富红色文化元素的红色资源转化成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将其“搬”进校园,充分植入课堂、网络、展室、活动中去,形成“红色文化+大思政课”的育人模式,打造特点鲜明的红色思政课程群。二是积极梳理红色文化中蕴藏着的精神因子,将其精神内涵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厘清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内在关联,厘清红色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时代价值和实践意蕴,丰富教学素材,发挥好红色文化引领人、感化人、激励人的育人功能。三是着力讲道理、陈事理、说情理、辩法理,增强思政课程思想性和理论性,将其打造成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课”,让红色成为学校立德树人鲜亮的底色。

用活红色资源,构建深度融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思政课也不是照本宣科,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性,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应坚持开门办课的理念,在挖掘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将本地区革命历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建设思政课社会“大课堂”,构建“课内—校内—校外”立体多层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利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的“大课堂”效应。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格局,把思政教育触角延伸到校外,让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成为思政教育的“大教室”,让革命军人、英雄模范等成为“大思政课”的重要“讲授人”,让革命故事、奋斗故事等成为思政教育的“新教材”,建设“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实施涵盖研习红色经典、开展红色参观、举办社会调查、践行红色精神等内容的思政课“一课一品”实践教学改革,做实做细相关业务活动,实现思政教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长存永续。

用创新激发红色教育活力,培养信仰坚定的新时代好青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传承红色基因、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效,必须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创新意识,顺应新时代、面向新青年、把握新潮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更好地用红色为立德树人培土固基。要持续更新思政教育教学形式、方法、手段,将红色文化内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之中,建立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多元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大力推进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与新兴媒体相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及多媒体音频、影像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红色教学资源,将流传在吉林大地的英雄事迹和革命历史等内容“输入”网络、放到云端,让其中包含的历史场景和故事内容更加鲜活,持续提高教育效果,更好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锤炼精神品质,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者:赵彦杰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