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文明乡风 展农民新貌

作者:潘月游 白洪文   更新时间:2023-04-12 07:04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新征程上,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把传承中华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文明风尚贯通起来,切实在促进乡风文明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为乡村振兴铸魂聚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仁人志士的夙愿、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泛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形成乡风文明新气象的题中之义。2023年吉林省委一号文件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作出安排,其中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工作实践中,要强化农村基层党建,构筑坚强战斗堡垒,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广大乡村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量。通过思想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农村群众更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形成高度认同,厚植爱党爱国、崇农爱农情怀。要把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工作通盘考虑,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亲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乡亲们的自觉行动,最大限度团结动员乡村群众做新农村的主人,在追求向上向善、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中展现作为。

把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农耕文明的精神基因,以民俗民情等形式传递着庄户人家的价值追求和生活理想,告诉人们要建设怎样的家乡,怎样做新时代的农民,为乡村建设和治理提供道德规范指引。促进乡风文明,要求我们突出乡土文化多样性保护,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用,并通过组织开展农民丰收节、农民文化节等活动,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注重高品质文化供给,利用好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与空间,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在精细上下功夫,在示范上谋创新,在融合上显特色,在保障上见真章,在统筹上求实效,开展“文明村镇”“模范乡贤”“和谐家庭”等选树活动,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方面抓好典型示范,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焕发新光彩。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旗帜鲜明地把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科学生活方式。

把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好。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体现。农民是乡土的守护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守护者,是乡风文明的建设者,也是乡风文明新气象的受益者,只有彰显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才能打开新局面。要尊重和发挥农民首创精神,让广大农民群体成为乡村建设和治理的主力军。切实把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促进乡风文明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新型职业农民既成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装备、新环境新生活的先行者,又积极参与文明乡风培育,既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又积极投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做脚踏实地、敢创新能担当的“新农人”,也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以全新精神风貌逐梦乡野,为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贡献力量。


作者:潘月游 白洪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