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自四平市的报道

作者:崔维利 高鸿   更新时间:2023-05-26 07:53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双辽市双山镇百禄村美丽庭院。

铁西区六之维田园产业。李坤 航拍


这是一场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四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绘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让广大农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抓产业兴旺持续发力——

稳粮、增特、强牧齐头并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四平市持续擦亮“梨树模式”金字招牌,坚持稳粮、增特、强牧齐头并进,推动产业兴旺谋划部署落地生根。

黑土地保护利用全面提档。制定《四平市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重点培育“四大示范区”,打造“五大产业链”,建设“十大工程”。推进优质粮油产业化示范推广建设项目、肉牛专项债等农业产业化项目21个,总投资46.55亿元,可实现产值32.18亿元。2022年,落实黑土地保护技术4053.9万亩(次),新建高标准农田38.93万亩,全市粮食产量达93.49亿斤,实现总产量“十九连丰”。2023年,全市主粮作物播种887.5万亩,切实夯实粮食增产丰收基础,加速向2025年全市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跃进。

企业引领实现产业长足发展。2022年,双辽市智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平万邦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宏野联合体被评为省级联合体。新认定9户企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户企业为市级产业化联合体。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绿色食品5个。新授权“平地生香”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18家,目前共有授权企业67家,覆盖酒香、米香等7大类上百余种产品,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延伸,力争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80亿元。双辽市智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企业,拥有2个工厂、3个绿色种植基地和4个生产基地,辐射带动10万户以上农户。四平万邦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各类果蔬、鲜肉、粮油等农副产品,初步形成了冷链仓储网、冷链运输网、冷链配送网“三位一体”的综合冷链服务网络,通过产销对接与农民合作社开展合作。

持续放大棚膜产业集群优势。建设梨树棚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双辽市绿色瓜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绿色瓜菜集散中心,2022年,新改扩建5个棚膜园区4200亩任务顺利完成。多元化发展园艺特产经济,扩大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园艺特产业的种植面积。梨树县孤家子镇马家窑村成功引进高品质珍稀菌株赤松茸,发展“水稻—秸秆—赤松茸”生态循环链,促进农户就近就业增收。十家堡镇黑果花楸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酿酒、制药、保健、美妆等领域,不但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还拉动地方文旅经济增长。双辽市服先镇西瓜、伊通三道乡香瓜远近闻名;孟家岭镇引进华大中药材种苗项目,全市中草药种植近百个品种,面积达3.6万亩。

持续推进“秸秆变肉”工程。2022年,全市建设7个千头肉牛养殖项目,规模养殖场发展到794家。截至2023年1季度末,全市肉牛饲养量达91.2万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构建“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帮助涉牛经营主体解扣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

抓生态宜居改变环境——

“面子”“里子”一起治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四平市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攻坚战,“面子”“里子”一起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重点“治”,让农村人居环境靓面子。在垃圾治理上,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原则,提升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市共建成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62座,配备垃圾箱(桶)、垃圾收集池15.3万个,配备保洁人员4927人,实现对771个村(社区)日常保洁的全覆盖。在污水治理上,全市36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并实现稳定运行,日污水处理能力达5.8万吨。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厕所改造,累计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3.6万户。

全域“整”,让农村人居环境升颜值。编制了全域统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意见,加快构建完善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全市已建成畜禽粪污区域处理中心17个、村(屯)畜禽粪污收集点1544个、配置畜禽粪污运输车辆280台(套),79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均配建储粪池、储尿池等粪污储存处理设施,培育推广“地埋式发酵罐堆沤发酵”“好氧堆肥发酵”“生物菌剂处理粪污”等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年转化利用畜禽粪污约720万吨。

全力“清”,让农村人居环境保底色。深入开展“三清一改一建”村庄清洁行动,破解农村环境“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怪圈,打响春季集中整治攻坚战,集中整治公共空间、村前村后、犄角旮旯薄弱部位,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7.2万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6万吨、村屯沟渠3595公里、村屯水塘846口、公共场所1086处,整治农户庭院15.3万个。

全员“管”,让农村人居环境美里子。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评选创建“干净人家”2.4万户,带动村庄环境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试点建立“十户联动”管理机制,将庭院清洁、居室卫生、门前三包等内容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落实网格管理2700余个。

典型“引”,让农村人居环境上档次。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系统整治、集成打造,推进建点连线、连线扩片,按照“一年布点、二年连线、三年成片”的思路,每年打造一批不同类型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市累计创建示范村168个,计划到2025年达到400个,打造可学、可看、可比的美丽乡村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构建贯通全市的美丽乡村精品线、示范带。

抓乡村治理典型引领——

运用新模式“非常管用”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根基。四平市出台《乡村治理推广运用创新模式实施方案》,开展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数字化、议事协商制等乡村治理新模式,网上热议评价新模式“非常管用”。

目前,全市推广务实管用乡村治理共有涉农县(市)区5个、行政村755个。积分制覆盖494个村,整县推进地区3个;清单制覆盖行政村701个,整县推进地区4个;网格化覆盖行政村701个,整县推进地区4个;数字化覆盖行政村568个,整县推进地区4个;接诉即办覆盖行政村514个,整县推进地区3个;村民说事覆盖行政村190个,整县推进地区1个。

科学推动积分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全市以示范村创建为引领,设立“道德银行”,设立村级兑换点、展示柜,摆放多品种兑换物品,建立“乡村道德银行”专账,对每一笔进出资金和物资进行登记管理。文明户可使用文明积分,在道德银行兑换生产生活所需商品。通过这一奖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村民积极践行文明行为,取得了“积分改变习惯、美德带动乡风”的良好效果,激发了农民们自主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积分作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授牌的重要评选依据,使村屯更加干净整洁,乡村风貌焕然一新,储户参与村(社区)志愿服务办好事实事1.5万余件。其中,梨树县作为乡村治理积分制先进地区,已累计投入资金60余万元、兑换30余万积分。

民主推广清单制,推动农村自治善治。建立“短板弱项清单”,对标“九有六无”标准,建立“创建项目清单”,按照缺啥补啥原则,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建立“责任落实清单”,落实区乡村三级清洁指挥长制度。建立“工作职能清单”,推动村级权力清单上墙上网,确保农民办事方便快捷。

有效实行网格化,实现管理快捷有效。全市累计划分网格6878个,确定网格长6965名,每一个村民小组划分为1个网格。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站等平台,根据群众需求信息上传上报,及时化解矛盾,将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平安办等部门工作人员纳入专门志愿服务队,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务。全市形成了“网格预警、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和矛盾纠纷处置闭环管理。

大力推广数字化,确保管理全面准确。打造梨树数字监管平台试点,自2021年4月上线以来,共上报监管预警数据374655条,其中无异常344683条,处理火情29972条。通过智能化管理手段,梨树县林业局实现2022全年零火情。大力推广“吉农云”,将村民基础信息导入村级云平台,为每家农户生成一个二维码,供村委会人员扫码评分、其他农户扫码互评、外来人员扫码查看本户农产品等买卖供求信息,助力庭院经济发展。

抓乡风文明移风易俗——

创建、实践、选树、宣传协同发力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四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坚持文明创建、文明实践、典型选树、媒体宣传等协同发力,助力农村移风易俗。

文明创建提升村镇文明程度。组织开展2020-2022年度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评选表扬工作,将治理农村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纳入各级文明集体测评标准,对情节较为严重或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的村镇,取消其评选资格。截至目前,全市共评选出县级以上文明村544个、文明镇47个。2023年以来,继续做好国家级文明村镇评选工作,持续推动四平市文明创建取得新成效。

文明实践提高农民文明素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志愿者开展“同心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践行文明新风,争做文明四平人”主题文明培育“十项行动”,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增强文明意识、提升文明素养,自觉抵制红白事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惠民文化活动,利用重大节庆,纪念日等契机,走进乡镇、村屯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红色文艺轻骑兵”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宣传移风易俗理念,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清明、春节等重要节日及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文明祭祀、文明过节等倡议,引导群众崇尚科学,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围绕婚事新办等内容编写移风易俗“顺口溜”,设计制作图文并茂、宣传移风易俗的挂历、台历、年历,分发到农户家里。制作“文明四平18条”公益短视频,运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学习强国吉林平台以及LED屏展播等方式,宣传文明祭祀、婚事新办、文明餐桌等文明理念。开展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将文艺演出、法律知识、移风易俗知识送到农家门口。

抓增收致富提升幸福指数——

探索建立“防返贫致贫”机制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目标。四平市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防返贫致贫”机制,努力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奋斗目标。

实现乡村振兴联系点和示范村创建市级领导包保全覆盖。向全市139个村派驻驻村工作队,向150个村选派第一书记,确保驻村帮扶工作力度不减、成效不降。在全省率先出台《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防致贫的实施意见》,瞄准“两户人员”,针对临贫易贫重点人群,将“两不愁三保障”要素作为核心监测内容,实施脱贫保稳7项举措。抓住因病、因学、因灾等返贫致贫关键因素,构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大预警体系。出台《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将监测范围扩大至所有农村人口,实施“滴灌式”“菜单式”精准帮扶。

四平市“双防”体系建设,在全国扶贫开发经验交流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并在全省推广。3年来,累计救助“两户人员”447户,发放救助金674.12万元,无一户发生致贫返贫。梨树县榆树台镇三合村农民霍云杰的女儿患有淋巴瘤,被识别为突发严重困难户,启动防贫保障救助基金理赔17.32万元,有效缓解了大额刚性支出;伊通县莫里青乡施家村边缘户吕漫,父母、爷爷均已离世,正在读书的她和弟弟靠奶奶抚养,生活拮据,2022年11月发放防贫保障救助基金4720元,缓解了困难;双辽市双山镇元吉村脱贫监测户孙全,住房存在安全隐患但无力维修,启动防贫保障预警机制给予4万元救助,房屋得以重建。

融合发展推进农民增收。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打好延伸加工链、提升价值链、拓展服务链组合拳,助力农民增加收入。梨树县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伊通县获评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双辽市新立乡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万邦市场成功创建国家产地批发市场,伊通县马鞍山镇获评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马鞍山镇是伊通经济较发达的强镇,以大樱桃为主导产业,年收入达4.1亿元,果蔬种植面积达500多公顷。其以东风村为中心,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大棚300栋,推广种植大樱桃、草莓、甜瓜等经济作物,辐射马鞍、友联、铁炉等村发展大棚500栋以上,辐射范围280公顷,年产大樱桃80万斤,带动农民就业11520人,辐射带动农户1723余户。

抓好“千村示范、百村提升”工程。2022年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四平市绝对值为18207元,位于全省第三位。2023年以来,全市打造“三变”改革试点8个,每个乡(镇)创建1个农机全程服务中心,每个县创建2个农民合作联社或合作联盟。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培育一批“田秀才”“乡创客”“新农人”。计划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84个,并在“示范村”基础上打造21个“提升村”,持续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崔维利 高鸿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