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踔厉奋进丨三年,吉林交出一份高质量民生答卷

  更新时间:2023-07-28 08:11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海兰江畔 幸福光东


盛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水田如镜,阡陌纵横。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光东村时,留下了三点期望:新农村要进行“厕所革命”、要打出粮食品牌、全面小康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

在总书记视察吉林三周年之际,记者来到美丽的光东村,和村民们一起分享越过越红火的日子,越来越爆棚的生活幸福感。

潘硕/摄

要了解光东村的从前,旱厕是绕不开的一项。当说起这件事时,村里的“名人”宋明玉十分激动,兴奋地说起当年她和老伴儿与总书记交谈的情景。

“当总书记得知我们村里还在使用传统旱厕时,便说要来个‘厕所革命’,让村里人人都能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

如今,推开她家卫生间的门,洁白的墙壁、地砖一尘不染,坐便器、洗手池一应俱全。“跟城里的卫生间比起来,也毫不逊色!”宋明玉笑着说。

“室内卫生间,干净又方便”“再也不用担心冬天摔跤了”“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改造了厕所”……走访时,听到最多的便是大家对“厕所革命”的频频点赞。

“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家座谈时,金君作为唯一一名返乡创业青年代表,有幸面对面聆听了总书记的教诲。

“总书记的话一下子为我指明了方向。”于是他成立了公司,组织起合作社,还注册了大米品牌。站在自家的工厂前,金君滔滔不绝地介绍着——

“‘吗西达’品牌,朝鲜语就是好吃的意思。”

“我们的米味道香,营养价值也高。”

“未来,我要将光东村大米品牌的知名度打出去,让村民们腰包更鼓!”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村广场上,几位穿着朝鲜族服装的村民正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吸引了众多游客 。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被这热情洋溢的民族舞蹈所吸引,称赞朝鲜族群众舞蹈跳得好,一招一式就是不一样,这为光东村发展旅游带来了新契机。

村子陆续将空闲的房屋改建成民宿、开发研学旅游市场、上马稻田火车等项目,随着游客增多,每年舞蹈队也要演出上百场,队员能收入五六千元。

“靠着旅游,我们走上了致富路。”舞蹈队队长方顺烈亲眼见证了村子的变化和发展,现在的生活令他感到充实和幸福。

离开光东村时,广场上响起了歌曲,村民们跳起象帽舞,长长的飘带在风中旋转,幸福的音符跳跃得自由而欢快。(吉林日报记者 张鹤)


这个学校真让人“没想到”


对记者来说,长春市汽开区长沈路学校是陌生的。日前,记者来到长沈路学校,一进校园,着实惊讶了。让记者真真切切地领略了这个学校的让人“没想到”!

“没想到,校园这么漂亮!”

随着宽大的折叠拉门缓缓拉开,映入眼帘的是由学校“适才教育”办学理念而得名的“适才广场”,孔子、王羲之、牛顿等多位中外历史名人雕像矗立在广场两侧,穿过长长的甬道,以文渊楼、文汇楼等古代著名藏书阁而命名、红白相间的教学楼分立在广场周围,校园内绿树成荫,书声琅琅……

“学校是2012年由周边4所学校合并而成,是集学前教育在内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配有图书室、微机室等标准化配套办学设施,曾经代表长春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被评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优质学校’。”校长吕蓉介绍说。

“没想到,学生的精神面貌这么好!”

从“适才广场”拾阶而上,走进小学部所在的文津楼。走廊里,有主题丰富、色彩缤纷的廊报;有斜跨“我是长沈小主人”绶带的值周生;有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彬彬有礼的学生;有用校园“星星”奖励换取物品的“星愿超市”……每个角落、点点滴滴都浸透着学校对学生们的文化滋养。

“没想到,学校的课程建设这么有特色!”

走出教学楼,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劳动体验馆”格外引人注目。深受学生们喜爱的劳动工作坊、陶艺工作坊、民俗文化馆、艺术手工坊、科学工作室、厨艺工作室、智创工作室和长沈科创中心就在这里。

在科学工作室里,24名学生分成4组围坐在桌前,正分别进行着车模的拆解、组装、动力传动小车试验、新能源汽车的拼装。“他们都是四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力与运动的内容,今天的活动就是为了配合这个课程开展的,让学生们通过亲手实践来理解课本的知识。”指导老师赵月介绍,将劳动教育课程、科技创新课程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是长沈路学校课程建设最大的亮点和特色。

虽然远离主城区,却有着充足且高标准的教育资源,记者在长沈路学校所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省实现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家门口的好学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成效的鲜明写照。

近几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相继实施了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改造工程、电清洁取暖、“互联网+教育”等暖心的民生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相信随着吉林的高质量发展,会有更多的学校让人“没想到”。(吉林日报记者 李开宇 李文瑶)


“金钥匙”打开养老“幸福门”


养老服务关联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福祉。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幸福养老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医养康养文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和完善具有吉林特色的多样化养老服务格局,用三把“金钥匙”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开启“幸福门”,让“养老”变“享老”。

钥匙一:

医防融合 让预防疾病“关口”前移

“这课讲得可真解渴,预防保健知识啥都有。”在长春市绿园区银融社区,刚听完银龄健康讲堂的75岁居民王仁军对课程赞不绝口。

以前,他只能看节目学养生,不懂的地方也没人问。自从3年前有了银龄健康讲堂,家门口陆续建了银龄健康教育实践基地,他想学的、想问的全都有了“回应”。

银龄健康讲堂是长春市卫健委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老年人打造的健康教育平台,不仅依托行政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院、社区教育院校开课,还在线上开设直播课、点播课、音频课,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将预防疾病的“关口”前移。

钥匙二:

推广康养 让老年人乐享桑榆

走进长春市莲花山旅游度假区国色天莲·康养度假小镇,一下就被欢畅的笑声和此起彼伏的歌声所吸引。在大厅随便一转,就会看到有的老人在唱歌跳舞,有的在聊天下棋,有的在喝茶品茗,还有的正结伴要去爬山……老人们脸上灿烂的笑容诉说着他们晚年幸福生活。

“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样样都好!”住在这儿的潘奶奶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这里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不仅体现在吃、住、康复、医疗等方面,还扩展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上。除了配有书法室、棋牌室,还配备了电脑、卡拉OK、3D打印机等,满足老年人想接触新鲜事物的需求。

据介绍,我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方式大力支持养老机构建设,截至5月底,全省建有养老机构1558个,床位14.45万张。

钥匙三:

医养结合 让晚年更有“医”靠

“慢慢抬起胳膊,缓缓落下。”

“将力量放在这边,慢慢来。”

在长春亲亲园养老护理康复中心,康复师正耐心地为老人们做康复训练。

当记者问起老人在这里住得怎么样时,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

“我之前只能卧床,你看现在,我都能起来走路了。”

“住这儿踏实,看病连门都不用出。”……

医养结合是这里的服务亮点,中心不仅配套建有红旗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定时邀请医院专家上门为老人做检查,当老人出现急危重症时,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转诊医院,实现了“小病不出院门、大病走绿色通道”的便利。

吃不愁、病不忧、乐有伴,老人们安享晚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重要指示指引下,我省不断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相信会有更多的“金钥匙”打开更多的“幸福门”。(吉林日报记者 毕雪)


分场长上岗记


靖宇县三道湖镇支边村有一大片蓝莓田,田边竖着牌子,上面写着“靖宇润泰蓝莓基地分场”。

吉晓春是这里的分场长,也是当地最早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的农户。

近日,记者采访吉晓春时,他正开着面包车依次送基地工人回家。“在家乡就业不用夫妻异地,免去离家之苦,收入又可观,这一切都让我倍感珍惜。”吉晓春说。

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他在天津、郑州的工地上打模板,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过年才能休息1个月。

2020年,吉晓春的生活出现了转折。

这一年,吉林省润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志春申请了靖宇县就业局就业帮扶车间补贴,引导脱贫劳动力及时就近就地就业。

也是这一年,我省推进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政策。

吉晓春决定返乡工作。

因为他做事认真,对本地情况熟悉,被直接聘为“靖宇润泰蓝莓基地分场”场长。

“返乡后,第一件事是学技术。”吉晓春说。为了种好蓝莓,吉晓春跟着杨志春学习施肥、剪枝、锄草……2021年,吉晓春负责的分场蓝莓卖了8万元。2022年,蓝莓收入翻到了20万元。

7月采摘季,吉晓春每天给分场工人开例会。“没熟透的红果不能摘,摘下的果立马放在阴凉处,便于摆箱仓储。”

为了把蓝莓鲜果销往全国各地,润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占地1300平方米冷库,蓝莓仓储冷藏能力达到200吨以上。作为分场场长,吉晓春负责管理60多名工人,每天记录当日销售蓝莓数量,帮助果商短期储存蓝莓。

“今年,公司让我负责云南蓝莓基地的泡沫箱产品包装业务,还给了分红。家人知道后特别高兴,都说当初回乡就业是正确的!”吉晓春的脸上满是喜悦。

2022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我省未来五年的民生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让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

我省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蓝图正一步步实现。(吉林日报记者 景洋)


拓领域·提水平·强实效——访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都业明


民生工作与群众生存、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互动最频繁,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最集中、感受最直接的领域。总书记视察吉林三年来,吉林省的民生工作取得哪些成就?根本原因是什么?记者日前采访了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都业明。

都业明说,三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将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责任使命,遵循“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抓好学业、就业、创业、职业、置业等人民格外关注的大事,也办好床位、园位、车位、厕位、梯位等百姓天天有感的小事,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三年来,我省民生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展、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覆盖人群不断增多、工作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有效提升。

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省委省政府持续将新增财力70%用于民生方面支出,形成了省委领导带头、部门齐抓共管、实时监督落实的责任落实体系。在2022年全省50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的基础上,2023年民生实事清单更新19项内容,继续实施十个方面涉及30多个部门的50项民生实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省委省政府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守为民情怀,勇于开拓创新。保障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三年来,省委省政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交出吉林答卷,形成吉林经验。在全国率先建立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在全国率先开展养老护理制度试点,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在全国率先建立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统一领导体制,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这些敢为人先的吉林实践,极大提升我省民生建设水平,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高度政治自觉和强烈的政治担当。(吉林日报记者 刘怀)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