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踔厉奋进丨三年,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开创性成果

  更新时间:2023-07-30 08:07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跃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7月,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间。展览馆负责人周丛红告诉记者,预计今年参观人数会创新高。

这几天,展览馆正在进行更新改造。“新区的发展每天都有新变化,展览馆也要跟上脚步。”周丛红说。

长春新区GDP去年实现842.9亿元,在全省9个市州中排名第三;人均GDP达到14.5万元,在国家级新区中位居前列。“这里的发展透着一股冲劲。”周丛红感慨道。

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长春新区的产业布局“新”意十足,如何将它们生动展示,展览馆有自己的“妙招”。

展览馆三楼的更新改造已经完成。药品、新材料、医疗设备等主要企业的产品在这里以实物形式展示。

“拿这些药品来说,不亲眼看到这么多种类,就很难对产业的发展有深刻认识。”周丛红随手拿起一个产品,“只有可触可感,才能更真切地感受长春新区正在构建的新产业体系。”

声光交织,人头聚拢。在精美的新区规划模型前,大型LED屏幕正在播放短片,呈现出一个光彩夺目、令人振奋的长春新区。“总书记曾在这里停步观看。”周丛红告诉记者。

“新区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走的路子也是对的。”3年前,总书记对新区发展给予肯定,并进一步指明努力方向,“新区发展关键看内涵,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在高水平规划前提下,关键要扎扎实实把产业链供应链搞起来,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真正成为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

3年前,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8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39家;3年后,长春新区已经集聚高新技术企业798家,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专精特新企业达366户,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占全省39%。

创新型企业“扎堆”落户长春新区,是看好这里的发展,也是被营商环境所吸引。周丛红告诉记者:“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长春新区的‘一号工程’。”

创新推出企业服务专员,担任“项目经理”;常态化开展企业家座谈,为企业解决问题近千件;“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务实推进;以法务区为依托的优化营商环境做法入选全国改革典型案例……一项项举措赢得好“口碑”,也赢得了“奖杯”。长春新区曾连续6年获得全省营商环境建设标兵单位;在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取得了东北地区国家级新区第一的成绩。

就连这里的装修工人也感受到了新区日新月益的变化。

刘占全干装修这行已有10多年,这两年在新区里接的活“基本就没停过”。“企业一入驻,就要先到我这儿来‘报到’。”他告诉记者,“前些日子刚给一家企业装修完,又是搞高科技的。”

的确,长春新区的发展承载着全省的希望,唯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的突破,这是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正如展览馆门口的两行大字,“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周丛红的目光望向新区规划模型,似有所思。3年来,长春新区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稳固产业基础、深挖资源禀赋、锻造创新优势……如“善事利器”,深刻融汇于新区发展的实践中。

“我们一定要把长春新区的发展规划展示好,向总书记汇报,向人民汇报。”周丛红说。(吉林日报记者 邱国强)


“中国速度”打造“超现代化工厂”


安全帽、反光背心、防砸鞋套,三样安全防护装备全部穿戴整齐后,记者才被允许走进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施工现场。

从保障安全的细微之处着眼,时刻彰显了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这一中德合作项目典范的高质量建设标准与施工要求。自去年6月28日开工以来,这里已经成为我省汽车产业面向新能源方向转型升级发展的一面亮丽旗帜。

尽管还未完全竣工,但踏入项目施工现场,可以感受到一座极具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新能源汽车工厂已经粗具规模。

“目前,项目的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电池五大主要生产车间的土建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成,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机电设备安装,总体项目正在按照计划全速推进,预计在今年年底进入到新产品调试阶段。”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经管会成员王开宇在施工现场向记者说。

“中国速度”和“德国品质”是王开宇在采访中经常向记者提起的字眼。在施工现场,可以看到中方与德方的工程师、设计人员经常互相交流协作,沟通起来毫无障碍,不少大型施工设备上既写着汉语也有德语和英语,中德互惠共赢、优势共享的合作理念在这里诠释得淋漓尽致。

“去年6月28日这里破土动工,仅用一年时间,我们就在这片空旷的土地上建起了超现代化工厂,这不仅是‘中国速度’和‘德国品质’的最好写照,更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早日达产达效的强力保障。”王开宇对项目的建成达产信心满满。

“超现代化工厂”一词引起了记者的兴趣,究竟什么样的工厂可以被赋予“超现代化”的涵义呢?王开宇对此解释道:“‘超现代化工厂’不仅意味着要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在数字化、高效技术和可持续方面树立新的标杆,并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工厂。”

据悉,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投入生产后将100%使用绿色电力以及生物质供能,并通过工厂屋顶的光伏系统自行发电。工厂还将安装膜生物反应器,实现水闭环管理,大幅提升工厂用水回收率。

2023年7月,恰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一汽三周年与一汽建厂七十周年之际,作为当下我省汽车产业发展中最为瞩目的“明珠”,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正全力冲刺,为全面带动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动力电池零部件本地化发展,发挥新的汽车产业“龙头”作用而加紧步伐,随之而来的这座“超现代化工厂”也正式进入了诞生倒计时阶段。(吉林日报记者 何泽溟)


一路“风光”看三变


赴松原,入白城,到通榆、乾安,一路“风光”。

三年来,这条路记者走过多次,此番再走,采撷到三处“风光”变化。

一是速度之变。此变化发生在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园。

2021年11月7日,松原市与中车集团合作签约。此后100天里,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完成了选址、环评、安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全部前期工作。一个拟投资450亿元的大项目,如此迅速便完成了从纸上签约到线下落地的全部过程。

近年来,松原市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六新产业”“陆上风光三峡”建设成果丰硕。作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松原市以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为基础,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图为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装备产业园。王学雷/摄

百天之时,记者曾到访园区,看到的是塔吊林立、夯基建房。此番再访,标准厂房整齐划一,车间里机器轰鸣。

吉林中车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慧告诉记者,生产现已全面进入正轨,目前已经达到100只的月生产量。

宁江经济开发区负责人刘玮东说,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是工业集中区成立以来,体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项目。“可以说,这是一个标志性项目,既符合我省当前清洁能源项目规划,也标志着松原产业结构的转变。”

开启加速度,“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建设驶入快车道。不只是速度之变,在通榆,记者还发现了规模之变。

2022年,三一重能在通榆县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投资4.8亿元启动通榆零碳智造产业园项目。

该公司行政经理陈永春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见证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巨大变化。“以前这条街上只有一两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如今落户企业越来越多,吉林省新能源产业迎来大发展。”随着省内新能源产业链逐渐完善,也为企业带了更多实惠。“过不了多久,公司生产所需零部件都可以实现本地化供应,生产成本会大幅降低。”陈永春说。

第三个变化在乾安。在乾安县水字风电场,乾安县风电分公司副经理何润东告诉记者:“此前电场建设的一期和二期工程发电机功率分别是1.5兆瓦和3兆瓦,而今年我们正大力推进的三期工程发电机功率已经达到了5兆瓦。”他解释说,不同功率的风力发电机在占地面积和人员运营维护方面并没有很大区别,以前选择小功率发电机只是在技术和成本限制下的无奈之举。现在,我省在风电主机、叶片、塔筒等构件的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配套生产也更加成熟,广泛使用大功率发电机已经成为现实。

“三期项目发电除本地消纳外还将送往山东,点亮远在山东的千家万户。”何润东骄傲地说。(吉林日报记者 邱国强)


新动力·新格局·新突破

——访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新宇


2020年仲夏,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留下殷殷嘱托,为吉林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新宇认为,三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经济发展质量更高。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和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导向,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力量布局。通过“揭榜挂帅”等激励机制,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通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

经济运行效益更好。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建设强省会并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奋力实现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重向好。除去疫情影响较重的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位于全国中上游,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位于全国上游。同时,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保持良好势头,企业市场信心饱满、供给需求有效衔接。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坚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围绕“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产业发展要求,以项目建设带动结构优化。抓住我省一二三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全力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三个万亿级大产业。同时,大力推进“六新产业”发展和“四新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经济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充分发挥经济优势,加快塑造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发风光资源、打造“陆上风光三峡”,积极开发北药资源、壮大医药健康产业;积极利用地域和气候特点提升旅游产业,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好地利用区位优势,构建东北亚开发开放新高地,实现对俄贸易历史性增长与跨越;充分利用产业优势,积极推进一汽建设世界一流汽车企业和长春建设一流的世界汽车城的进程。(吉林日报记者 杨悦)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