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乡”发展绽新姿 “药城”崛起正当时 ——看通化市如何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郭润卿 本报记者 李铭   更新时间:2023-11-24 08:26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通化,素有“中国医药城”“中国中药之乡”之美誉,是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中医药产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多年来,全面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通化市中医药产业深谋转型促发展,积极寻求突破之路,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中药材种植规模、产业集群建设规模、产品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地道”种植保道地品质

药材好,药才好

“好种育好苗,好苗出好药。优质种子、种苗是保证中药有效、安全、稳定的基础。”来到通化市园艺研究所实验中心,科研人员王秀正在进行种子发芽处理试验。

多年来,王秀所在的市园艺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长白山中药材种苗快繁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开发”“中药材种子种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项目研究,完成省、市研究课题30余项,获省级、市级科技奖励20多个。

药材好,药才好。通化独特的地貌和自然条件,为培育道地中药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现已查明药物资源1133种,主要有人参、五味子、细辛、天麻等20余种道地中小药材。

截至10月末,全市非林地中小药材种植面积6.5万亩,预计年末可实现产量2.5万吨,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2%。林地中小药材种植面积3.6万亩,预计年末可实现产量约1.8万吨,产值3.1亿元,同比增长5.3%。

依托东北天南星、淫羊藿、穿山龙等中药材品种,今年,吉林天南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户企业获评省级道地药材科技示范基地,总数达到8个,获批数量位列全省市(州)首位。

守正创新助融合发展

“良方”变“好药”

走进吉林万通药业集团生产车间,浓浓的中药味儿扑鼻而来,工人们正在进行药品的筛选、包装。

吉林万通药业集团董事长潘首德告诉记者:“现在进入了销售旺季,受天气影响,一些风湿骨病发病情况比较多。我们正在昼夜不停、加班加点忙生产。”

作为一家集医药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实业集团,万通药业拥有以8个独家品种为重要支撑的100多个产品系列,并以可靠的质量和确切的疗效畅销国内外,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秉承“造好药,为人民”的企业核心理念,企业坚持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先后跻身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中国医药制造业纳税百强。

万通药业的飞速发展只是通化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中药制药企业发展到59户,持有药号2272个,占全国总量的4%,位居全国首位。独家品种137个,中药保护品种10个,自主研发品种3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32个。2022年,中成药实现产值86.4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59.1%。

多年来,通化市逐步完善“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机制,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张伯礼院士工作站和全国医药健康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作用,持续深化与“十四校三所一院”对接合作,聚焦重点领域,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清单,推动更多技术成果落地转化,打造“一站式”成果转化链条。

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推动贞芪扶正颗粒、清肝健脾口服液等52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加快推进白芍、黄芩等20个配方颗粒产业化;推动桃红四物汤颗粒剂、芍药甘草汤等10个经典名方的开发与产业化。

薪火相传建人才队伍

“中”味更醇“医”更强

中医药振兴,关键在人才。

全面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通化市持续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政策,着力打造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基层人才梯次衔接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强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推进临床医师“西学中”等,助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中医在治疗疾病、保护健康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进通化市中医院吉林省名中医专家辛红卫的传承工作室,候诊区坐满慕名前来求医的患者。诊室内,辛红卫一边给患者把脉问诊,一边给身旁的学生讲解诊疗思路。

名中医和基层名老中医是通化中医药行业的优秀代表,他们以“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为己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引领和促进通化中医药事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近年来,通化市中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明显提升,传承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深入人心。全市中医养生保健与康复服务均衡发展,各类中医药健康生活方式深入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通化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工作举措》等政策文件,明确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为推动全市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以医为“媒”、以药为“引”,通化市不断开拓新市场、探索新技术、打造新模式,奋力谱写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郭润卿 本报记者 李铭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