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甜甜”变成“牛夫人”,微短剧委屈吗

  更新时间:2023-12-02 13:59   来源: 安徽时评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热度高到“冒烟”的微短剧,现在遇到麻烦了。

估计很多人听说了,因为混淆是非观念、传递错误价值观等因素,刚上线不久的微短剧《黑莲花上位手册》被点名批评,直接下架。

当然,“黑莲花”犯不着委屈,犯错就得认罚。

这不,众多平台开始针对微短剧开展治理行动。

舆论更是快速跟进,随便搜一下关于微短剧的关键词,直言微短剧价值扭曲、是非混淆的观点不绝于耳,简直要把微短剧视为慢性毒品、精神毒药。

一夜之间,网友爱看、资本热捧、平台青睐的“小甜甜”变成人见人厌的“牛夫人”。

微短剧是个啥,真这么可怕吗?

很多人就算没听过什么叫微短剧,也应该有意无意刷到过相关内容。

简言之,以极短时间呈现1集剧情内容的影视剧,就可以算是微短剧。

在短视频成为全民娱乐的当下,过去动辄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的影视剧,已经让有些人觉得“太累”。

下班回到家,洗漱完毕都九、十点钟了,再去看一两小时电影,可能不如刷几十集微短剧那么轻松自在。

同等时间内,获取信息量也不是一个级别。

需求在进化,微短剧的诞生算是合情合理,很快就成了文化领域风口上的“猪”。

但正因为微短剧足够“短”,必然要求制作者在最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眼球。于是乎,自然就有一些怎么三俗、怎么挑拨欲望、怎么煽动情绪就怎么来的作品。

《黑莲花上位手册》便是个典型案例,内容渲染极端复仇、以暴制暴,踩着法律红线蹦迪,遭到依法处理是注定结局。

无论什么样的内容桥段,若是越界了、违法违规了,那被监管取缔无可厚非。

好话不怕多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对微短剧这一新事物强化管理、加快相关配套立法、压实平台责任,都是应有之义。

如若不然,怎么有流量怎么来的话,天知道微短剧会变成什么样的群魔乱舞。

永远不要低估人性在流量变现面前的疯狂。

所以,当“黑莲花”们被点名,纷纷进入“黑名单”,对行业发展自然不是坏事。

给不良苗头踩个刹车,点赞。

不过,若是草率给微短剧下一个“不好”的结论,却也不妥。

网上随便一搜关于微短剧的报道或评论,基本上,跑不了批判微短剧“低俗”“博眼球”“三观不正”。

就事论事,《黑莲花上位手册》等微短剧确实问题多多,甚至称得上破坏网络风气。

可并不是所有微短剧都是秀下限的。

前不久,火遍全网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就是满满的正能量。

图片

试想一下,如果每次出现一些喜闻乐见的新事物,就立马从整体上被负面、有色眼光看待,久而久之就难免有人发出弱弱而“倔强”的疑问:

以偏概全把新事物“一棍子打死”,对不对?

本来大家只是想有个工作学习之余图一乐、疏解压力的渠道,却又整天被这个不准那个不许,好像看个微短剧就三观尽毁、不愿意好好工作学习了……

也太夸张了些。

进一步说,每次新事物才发展没多久,就被扣上整体负面的大帽子,那很多本来想要尝试的人才,就可能被劝退。

很多想做游戏的、写网文的、做自媒体博主的,到今天都会被视为不务正业、荒废时光、没有前途。

一边嚷嚷“不要相信宇宙尽头是考公考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边又给新生事物负面评价,让本来可能创造工作岗位的行业整天顶着骂声过日子。

就有点自相矛盾了。

一味否定新事物,显然是不利于文化创新和新职业发展的。

要是文字刚诞生的时候,古人因为“文字会让思维懒惰”而坚守口头传播,人类文明就不可能走到今天的地步。

要是通俗小说刚诞生时,社会对其嗤之以鼻,把它当成毒草呼吁铲除,很多传世经典可能就不会跟我们见面。

新文化运动那会儿,不是没有老学究“痛感世风日下”,但如今谁能否认它的历史意义?

所以呢,面对文化领域的新生事物,上来就以偏概全否定,只看到糟粕,无视也有很多质量不错的佳作,这显然也不科学。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应运而生。

既然微短剧符合当下快节奏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包容肯定的心态去引导、去鼓励,又何妨?

监管是要有的,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即可。

犯不着搞扩大化,拿捏着个案将整体“一棍子打死”。


原标题:从“小甜甜”变成“牛夫人”,微短剧委屈吗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