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昂扬斗志 激流勇进 加快建设形神兼备的新时代新江城 ——《吉林市政府工作报告》速览

  更新时间:2024-01-17 07:31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写在前面

一元复始豪情涌,追梦征程万象新。

伴随着全市上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铿锵足音,2024年1月15日至17日,吉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吉林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人民的重托,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发展宏图,为吉林市高质量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2023年,面对外部需求走弱、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业品价格下降、突发舒兰汛情等严峻挑战,吉林市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精准出台17项稳经济政策措施、70个专项方案,大力开展经营主体升规入统培育壮大行动,抓实“九解一协调”,实现了一季度开门红、二三季度态势稳、四季度后劲足,一二三产主要指标渐次进入全省前列。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2%,连续7个月双位数增长,排名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其中,线上零售额增长17.6%,排名全省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速,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势头实现标志性提升。

鼓足发展信心,汇聚奋进力量。2024年,吉林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部署,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深入落实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加快建设空间布局合理、区位功能联通、三产并驱融合、城乡一体振兴、跨域发展引领、自然生态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省域副中心,着力培育全国一流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碳纤维产业基地、世界级冰雪产业基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奋力走出吉林市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以昂扬姿态建设形神兼备的新时代新江城。

回眸2023

经济运行逆势上扬

工业经济展现韧性。中油吉化炼量达到925万吨,创历史新高;吉林化纤碳纤维产量增长60%;美思德4.5万吨有机胺系列产品等30个项目投产见效;天池钼业等45户企业升规入统;康乃尔化工等153户“双停”企业恢复生产;产融合作平台融资500亿元、银行信贷支持850亿元、减税降费19.6亿元,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项目建设提速提质。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405个,53个重点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建成投产;争取一般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增发万亿国债项目222个,获得资金76.9亿元;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246个、总投资1677.2亿元,其中,产业项目占比90.6%,112个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38.8%。

消费市场强劲复苏。开展促销活动260场,发放消费券4650万元,拉动销售额30亿元;引进品牌首店10家,打造美食街区夜市30个;新晋限上商贸企业152户、规上服务业企业84户;打造国家级旅游精品路线3条、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个;新雪季两大雪场接待游客再创历史新高,吉林市荣获“2023冰雪旅游城市十二佳”称号。

现代农业争先进位。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87.7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21万亩,粮食产量达到93.45亿斤;建成千头牛场9个,肉牛饲养量达到132万头、增长18%;打造白鹅“育繁推”养殖基地22个,白鹅饲养量突破1000万只、增长278%;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产业帮扶项目202个,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4150元、增长15.3%,吉林市2022年度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考核全省第一。

发展动能集聚释放

创新体系日臻完善。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8户,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4户,吉林化纤获批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地方企业。校企共建研发机构由50个增至80个,实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6项,全市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5亿元。吉林市获评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荣登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居东北地级市之首。

改革开放更加深化。在全省率先推行存量房“带押过户”,涉企存量房转移登记时限压缩至20分钟,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总体缩减78.6%。永吉县、桦甸市入选新一轮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入市交易宗数全省第一。蛟河市获评全国首批、东北地区唯一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支持高新区开展“管委会+公司”模式改革,龙潭经开区化工产业园通过省级认定,化工园区智慧监管一体化平台投入运行。跨境电商综试区入驻企业达到117户。

市场活力持续迸发。创新开展“九解一协调”服务企业活动,选派2658名“企业知心人”,解决企业发展难题6466项;出台282条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措施,民营“四上”企业增至1251户,经营主体达到44.1万户、增长11.1%,增速全省第一。出台助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人才新政,引进87名硕士以上人才驻企服务。城市信用指数最佳排名位列全国地级市第16位、东北地级市首位。

城乡建设焕新升级

城市更新多点发力。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计划,82项重点城建项目开复工建设。维修改造市政道路177条、人行步道4.6万平方米,修缮小街小巷230余条,打造示范街路6条、特色广场7座、城市夜景带76条。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2015.5公顷,拆除城市违法建筑1947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在全省文明村镇考核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评估中排名第一,以群众线上满意率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评估,荣膺2023中国宜居城市东北第一名。

美丽乡村品质提升。高质量编制村庄规划210个。修缮“四好农村路”1335公里,蛟河市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新增农村24小时集中供水工程347处、惠及农村居民30.9万人,改造农村危房208户,建设村级综合服务设施300个,快递进村实现全覆盖。在21个乡镇64个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先行试点,改造农村厕所3000户,打造绿化示范村屯273个,新增“千村美丽”创建村131个、“干净人家”2.1万户,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保持100%。

绿水青山成色更足。开展“绿美江城”专项行动,建设绿水长廊440.9公里,栽植乔木87.3万株,建成口袋公园、转角公园162个。推进“无废城市”建设,19个环保项目建成投产。在全省率先完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创建省级林业碳汇试点3个,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0家、绿色矿山5家,单位GDP能耗预计降低3%。

人民福祉更加殷实

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96万人。实现社保全险种一体化通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3.5%。打造社区定制化养老服务试点10个,建成社区长者食堂84个。吉林市被确定为全国唯一创建国家级社会救助标准化试点项目城市。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0个,为5567户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187万元。解决4.7万户不动产权证办理难问题。升级打造“一口受理、全市统办”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民生诉求办结率达到98.6%。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增学前普惠学位2645个,新增学位1750个。高考再创历史佳绩,重本率近30%。产教融合工作经验入选“中国改革典型案例”。市儿童医院等3个改造提升项目投入使用,国医大师等优质医疗资源落户吉林市。配建更新健身路径115处。新建公共文化场馆5个。开展儿童剧免费公演、吉剧进社区等活动73场,“艺术演出季”公益性惠民演出122场。

社会大局安定和谐。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大幅压减,金融风险稳步缓释,7个“保交楼”项目竣工交付。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清零”攻坚行动,1232件信访积案实现动态“清零”,初访一次性化解率达到99%。众志成城抗击舒兰超历史极值特大洪水,转移安置群众1.2万人,70天完成受损房屋维修重建,实现温暖过冬、灾后无疫、社会稳定。

启航2024

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深入落实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四大集群”培育、“六新产业”发展、“四新设施”建设,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和补短板相结合,坚持争取政策支持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全力打造“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加快建设空间布局合理、区位功能联通、三产并驱融合、城乡一体振兴、跨域发展引领、自然生态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省域副中心,着力培育全国一流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碳纤维产业基地、世界级冰雪产业基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奋力走出吉林市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以昂扬姿态建设形神兼备的新时代新江城。

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7%,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地方级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聚焦七个要义

——聚焦空间布局合理。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围绕核心区拓展、生产区优化、生活区提升、生态区协调,完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中心城区控详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南部新城、哈达湾等重点片区开发,开展退城入园行动,拉开城市发展骨架,增强要素集聚和综合承载能力。

——聚焦区位功能联通。完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围绕“八同三联”推进长吉一体化,加快吉永同城化发展,全面融入“六双”布局和全省开放大通道,打造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核心节点城市,争创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城市。

——聚焦三产并驱融合。围绕农业率先,培育壮大稻米、肉牛、白鹅、长白山特产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围绕工业倍增,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文旅提质,实施“文脉复兴、山水寄情、工业追忆、尚食美味、乡村文化、红色吉林”六大文旅融合行动。围绕服务业跨越,开辟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等发展新赛道。

——聚焦城乡一体振兴。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领先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支持各县(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抓好节点城镇建设,编制村庄规划100个,实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全面融合、共同富裕。

——聚焦跨域发展引领。发起“松花江经济隆起带”建设倡议,打造“吉延白”白山松水文化引领生态开放发展轴、“吉长松大”现代都市创新融合发展轴、“吉哈”承接转移升级示范轴,构建中国东北“一带一路”沿线最具活力和张力的经济带。加快建设中国(吉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东北亚跨境电商重要节点城市。壮大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深度融入中俄“东北—远东”地区互利合作。

——聚焦自然生态优美。实施悦江滩升级改造、长白岛生态景观整体提升、沿江碧道提升工程,打造“一江两岸”百里景观长廊。优化松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统筹推进松花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大力开展“绿美江城”专项行动,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本底城市。

——聚焦人民生活幸福。实施就业优先、教育优先、健康吉林、文化强市战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开展就业服务六大行动,加快建设省级区域高等教育高地和医疗中心,实施社会救助标准化试点项目,打造东北地区养老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让民生温度直抵群众心扉、幸福质感更加可触可及。

做好八方面重点工作

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聚力打造全国一流化工产业基地,紧盯吉化转型升级项目建设时序、吉化检修影响最小化、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建成千亿级化工产业集群。

聚力打造世界级碳纤维产业基地,举全市之力支持吉林化纤建设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加快培育千亿级碳纤维产业集群。

聚力打造世界级冰雪产业基地,当好“冰雪丝路”先锋,打造世界顶级冰雪旅游目的地,加快培育千亿级冰雪产业集群。

聚力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深入实施“绿电+消纳”工程、抽水蓄能工程、氢基化工示范工程、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加快培育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聚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做深“钢铁冶炼”,加快建设钢化新材料产业园,做精“矿产开发”,做优“高端芯片”,做大“医药健康”,做实“新能源汽车”。

聚力打造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实施产教产城融合工程、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工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程、推行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和“军令状”机制。

坚定不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以投资总量扩充经济总量,以投资结构重塑产业结构。实施县(市)区开发区“一号项目”行动、冬春项目攻坚行动,央企再投资对接行动、闲置资产资源大起底大整治行动、政策上争赛马行动。全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407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0个,产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60%以上。

力促消费提质升级。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创新举办商贸促销活动200场以上,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建设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区和商旅文融合打卡地。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实施文旅重点项目36个,打造一批森林休闲驿站、工业旅游基地、特色美食街区、红色旅游路线,启动吉海铁路、工业遗址、明清造船厂等博物馆建设,打造江城文物主题游径,全面提升江城文旅品牌影响力。

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打造优质粮食示范区。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97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62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千万亩以上,推动粮食产量加快迈上百亿斤台阶。

打造现代化大农业核心区。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实施千头以上肉牛养殖项目15个;争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水产品产量达到4.8万吨;做好土特产文章,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区。

打造和美乡村样板区。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百村示范”村20个、“千村美丽”村125个、“干净人家”2.2万户。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

打造富民增收先行区。完善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保持脱贫人口就业总体稳定,培育高素质农民1600人以上,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70个、示范社30个。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聚焦高效便利政务环境,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聚焦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全面推行执法备案管理改革。聚焦利企惠企市场环境,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聚焦保障有力要素环境,实施“九解一协调”2.0版。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切实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将有限财力千方百计惠企裕民。深化土地出让改革,优先保障产业用地需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用好森林资源。深化政府系统机构改革,推动机构设置更科学、职能配置更优化、体制机制更完善、运行管理更高效。

促进更高水平开放。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深入推进“长吉一体化”,加快与温州对口合作项目建设,提升开发区开放能级,力争所有开发区在全国全省位次前移。

坚定不移建设人民满意城市

推进品质化更新改造。重点实施新城大路等城建工程,推进服务型配套建设,打造一批精品示范街区,实施主城区及县城出入口环境提升工程、国电吉林热电厂热源改造等项目建设、松江中西路路灯照明提升改造,持续扮靓城市夜景。

提升精细化治理效能。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345公顷,加强房地产及公建项目全过程监管,系统改革城镇供热管理体系,打造小区管理新样板,大力整治违法建设等城市“顽疾”,让城市更精致、市民更舒心。

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推进数字吉林市建设,新建5G基站1200个,争创国家“千兆城市”。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争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成城市态势感知系统,加快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强市建设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赢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治理3场标志性战役,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源头治理。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实施自然保护地“绿盾”专项行动。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打造“绿水长廊”300公里以上,巩固绿水青山生态优势。

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化“碳达峰十大行动”,实现碳汇项目交易“零”的突破。加快国家清洁取暖城市建设,高质量推进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创建“无废工厂”40个、“无废社区”20个。

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五育融合发展等十大行动,打造350对城乡网络结对帮扶共同体,推动3所学校进入国家千所优质中职学校行列。

深化健康吉林建设。开展“名医、名科、名院”创建,推进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持续减轻群众就医购药负担。

优化“一老一小”服务。建设社区长者食堂90个以上,城市养老服务三级网络设施覆盖率达到70%。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所,扩充学位1260个。

实施安居便民工程。改造老旧小区82个,点亮23条无灯街路,更新施划停车泊位6000个,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15条,新开调整城市公交线路15条。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设立京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300场,开展吉剧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50场,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百项(次)以上。

坚定不移统筹发展和安全

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多措并举遏增量、减存量,保持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高压态势,做实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

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全链条闭环监管。推进舒兰灾后恢复重建,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开展信访积案“清零”巩固提升行动。深化智慧公安建设,推进警地融合、警民融合、社会面协同管控“三项新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城。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