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黄大年”

  更新时间:2024-02-20 07:31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吉林大学地质宫对外开放了,一时间人流如织。对于里面的“宝贝”,记者不甚了解,但是地质宫中有一个最吸引人的“宝贝”,记者却早有耳闻,那就是黄大年纪念馆。近日,记者来到地质宫,直奔5楼。

黄大年纪念馆于2017年在黄大年教授办公室原址基础上建成。真实记录还原了7年间黄大年教授工作的点滴,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缅怀黄大年教授,并以文字和部分成果实物展示解读黄大年教授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

“黄大年教授自2009年归国以来,带领团队开启了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7年多来,他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使中国深探事业仅用几年时间便追赶上了发达国家的脚步……”纪念馆人群中,一位高高瘦瘦的讲解员,正在为游客讲解黄大年教授的生平事迹。

送走一批游客后,记者上前与他攀谈起来。他叫方耀珩,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从小他就对地质学感兴趣,高考后便报考了吉林大学地球探测学院。大一参观黄大年纪念馆后,方耀珩就被黄大年教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深深打动。在大二暑假,他听闻黄大年纪念馆正吸纳志愿讲解员,于是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

这一讲就是近一年。“虽然我背下了黄大年教授的生平事迹材料,但是真正为参观者讲解,我还是难以抑制心里的激动。黄大年教授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母校,为祖国的地质勘探事业顽强拼搏,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已成为我心中的一座丰碑。我想让来参观的游客都能知道这位国家脊梁!”方耀珩边说边将记者带到黄大年办公室东侧,一块白板上,挂着黄大年教授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在这张纸前,我仿佛能看到黄大年教授来回踱步,认真思考的样子。”方耀珩说。在办公室北侧挂着一张日历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面清晰记录了黄大年教授去世前一年的工作轨迹:4月1日至2日在北京,3日至5日去南宁,6日返回长春在前卫校区做报告,7日前往北京……日程表上几乎一天挨着一天地写满了工作安排,“忙得脚不沾地”是对黄大年教授工作节奏真实的写照。“每次讲解到这张日历表时,我的声音都会不受控制地颤抖。”看着那张日历表,好像穿透时空,看到了黄大年教授忙碌奔波的身影。

此时的纪念馆内,人头攒动,志愿者们不仅要维护秩序,还要为游客盖纪念章。“做志愿服务很累,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学在坚持。”方耀珩表示,同学们都是放弃休息时间来纪念馆做志愿服务的,有很多外地的同学一直坚持到回家的当天,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馆内负责盖纪念章的女同学,一天工作结束后,手已经僵住了,但是她第二天还是来了,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大家都是凭着对黄大年教授的尊崇和对志愿服务的热爱坚持下来的。

记者看到,每一次讲解,方耀珩都会请游客朗读一遍黄大年教授的那句话“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游客们了解黄大年教授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我是吉林人,也是吉大学子,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学在吉林,留在吉林,像黄大年教授一样,在这片热土大有作为。”方耀珩表示。

傍晚时分,纪念馆到了闭馆锁门的时候,看着507室写着黄大年教授的门牌,方耀珩对记者说:“每次锁门的时候我都会看向这个门牌,黄大年教授的名字依然留在这里,仿佛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依旧激励着我们前行。”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