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与色彩的雄浑乐章——谈画家王东明的“抗联”主题创作

  更新时间:2024-04-28 09:27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红流·抗联英魂系列之二(国画)

春风拂过山岗(国画)

春花开在雪融时(国画)

浩气长存(国画)

欣赏王东明的“抗联”国画系列作品,目力所触,不禁凛然肃穆,艺术感染力跃然于心。

这些作品的创作手法应用是当代国画艺术的超前意识与宏大主题的有机契合,当然还有人文精神和悲悯意识,是与当代“娱乐至死”存世心态背道而驰的文人情怀。

国画艺术经常采用的创作手法有肖像制绘和虚幻描摹,当然亦有魔幻和志怪情结之展演。

东明兼而有之。

二十来年前,我就拜读过东明描绘过的杨靖宇前辈的肖像国画作品,将军腰插双枪,威风凛凛,眉宇间英气勃发,魄震山河。那是我们相约去靖宇县采风活动时东明的神来之笔,那主题人物的英雄气概一直萦怀我胸。后来就陆续见到东明的“抗联系列”作品络绎问世,尤其是近年创作的杨靖宇将军的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一憨一灵的两个警卫员的肖像画《浩气长存》、“抗联”女战士依偎在一起,相互打扮,在荒草丛生的田野里坚毅执著、憧憬畅怀未来的《春风拂过山岗》、一热爱生活的抗联女战士在荒原的野草丛中很小心地摘取野花的《春花开在雪融时》等传神作品,便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喷薄于胸际,我们有这样的英雄儿女,世界上什么样的艰难曲折不能被克服,怎能不为革命先烈而骄傲!

当然,令我热血澎湃的还是那帧大尺幅全景式的鸿篇巨制《红流》。那作品是东明在微信上给我特意发过来的,让我“出出点子”“点拨点拨”,虽然不是原作,但我一眼望去,便有振聋发聩之感。我知道,东明的“出出点子”“点拨点拨”,是出于他一贯谦虚的优良传统,而我却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了本质,那就是,这是一幅用点线面与色彩构成的雄浑之作。

《红流》应该是到目前为止东明“抗联”国画系列作品的扛鼎之作,《红流》5米×2米,以表现主义为主调,结合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无论从主题表现、艺术层级、感动因子抑或受众口碑,都令人赞叹。

《红流》是一部描写抗战斗争的题材作品,全帧采取群像式的结构方法,人物之多,画幅之巨,形象、神情之迥异,主题情绪之酣畅亢进,令人叹为观止。

《红流》分几个组图部分:一是杨靖宇烈士手持双枪带队冲锋的群体形象,杨靖宇浓眉大眼,鼻阔口方,一股英雄之气跃然纸上,这个形象是有其原始依据的,那就是烈士的遗照,记得东明当年的那幅肖像画就是使用的这个形象,使人见之肃然起敬。在杨司令的旁边,是一位吹着冲锋号的战士,他两眼微眯,努嘴鼓腮,在很认真地执行任务,坚定、执著、大无畏的形态,令人热血激荡。在两位主题人物的后面,蜂拥着众多挥舞刀枪的人们,这些抗日志士或面目激奋,或勇猛向前,或引吭高呼,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冲击力。

第二组是战斗的场面,几位头戴典型的抗联皮帽子的人物,义无反顾地冲在队伍的前面,枪铳喷射着火焰,昭示着民族仇恨的不共戴天;后面是奋起的人们,他们长矛舞星月,钩镰摄鬼魂,怒目浸血,铁拳重击,英雄的气势不可阻挡。此时,仿佛一曲雄浑的曲调在耳畔响起: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第三组有两位主题人物,一是战场负伤,已经生命垂危的壮士,他的手臂无力地低垂着,双腿还是倔强地试图支撑起来,重上战场。另一位是后面双手㨄扶着他的面目悲愤又无奈的战士,后者既为战友的危亡悲伤,又有强烈的化悲痛为力量的坚定决心。两个形象都显现了这支抗日队伍的不屈与顽强,勾勒出战争的残酷性和中华民族志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这幅作品的背景是钢铁洪流奔涌样的风起云涌,黑白相间的色彩,条条缕缕的“中国红”的运用,积蕴成片,点染成大红的情绪性色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血性和韧性的反抗影像元素,色彩与结构上的处理手法显现出当代美学认知;而滔滔向前的人群铁流,恰似中华民族的精神取向。

当然,在这些年的艺术追索中,东明的连环画创作也是成就斐然,值得一提的是一千多幅绘本中,2017年创作的《黄大年》(176幅),2018年1月在北京召开新书发布会,该作品发表于《光明日报》2018年1月21日09版《光明文化周末》,以《换种方式读懂黄大年》为题作专题报道;2020年获得第四届吉林省新闻出版奖图书精品奖(政府奖)。

这些绘本中,仍有抗联题材的创作:如《杨靖宇》(50幅)、《赵一曼》(50幅)、《冷云》(50幅)、《李兆麟》(50幅)、《周保中》(50幅),这些民族英雄的事迹、形象和文化意义,都是我们国人应该永远镌刻于心的,无论它以哪种形式出现,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而架上连环画也是影响巨大,有的被《人民日报》发表,有的参加全国连环画名家邀请展及全国巡展、七八两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有的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等等,可见在连环画种类的艺术追索中,取得的骄人成就和艺术成果。

纵观东明的创作理念与初衷,文化自信是其最为突出的体现。这种情愫的本质是弘扬,是艺术摒弃与批判,是肯定和追索。

老话说,艺术家要有“第三只眼”,以便发现、总结,当然亦有毁誉。东明的“第三只眼”有其社会的担当,是道德人文精神的透视和潜移默化的世俗抨击抑或“真善美”的试金石。

人文精神的追求与“真善美”的内在素养构成了东明创作的基石,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显现了东明作品的风骨,对艺术创作的学术探索表现出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高度。愿东明更上一层楼。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