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马拉松。 本报记者 刘奥琪 李姣月 摄
五月的春城,风携花香,绿荫如盖。当晨曦微露,整座城市已为一场盛大的奔跑苏醒。
5月25日6时30分,在长春体育中心,万名跑者汇聚成沸腾的海洋。
这里是2025一汽红旗长春马拉松的起点。本届“长马”设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健康跑三大项目。在赛事准备区内,白发老者弯腰系紧鞋带,年轻情侣互相粘贴号码簿,身着亮色运动服的跑团高喊口号自拍……空气里弥漫着兴奋与紧张。“加油!咱们终点见!”一声声鼓励此起彼伏。
7时30分,发令枪声划破长空。那一刻,蓄势已久的3.5万名跑者依次冲出起点。“官兔们”手持配速气球,像灯塔般指引着方向。跑者们的脸上写满坚毅,眼中闪烁着光芒,每一步都在丈量着这座城市的温度。42.195公里的长卷徐徐展开——这是一场与城市的对话,更是一场关于坚持、热爱与荣耀的狂欢。
长春的五月,是一年中最动人的时节。赛道两旁,丁香花开得正盛,紫色的花瓣随风飘落,为跑者铺就一条芬芳之路。长春马拉松的赛道,是一条镌刻着城市基因的风景线。从长春体育中心出发,跑者们途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这里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科研重地;空军航空大学是飞行员和航天员的摇篮,这里孕育着壮志凌云;在长春世界雕塑园,青铜雕刻的一系列作品与跑者的热血碰撞;百木园的绿荫与百花园的繁花交替掠过选手们的眼帘;在一汽一号门,这里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石”也是新中国工业史的见证者……选手们最终抵达终点长春国际汽车公园——红旗飘扬处,是“共和国汽车工业长子”的铿锵回响。
赛道旁,市民欢呼雀跃,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展现着春城人民的无限热情。70岁的市民王女士挥舞着自制的“红旗加油”标语。“我儿子一家三口都参加了今天的马拉松,今天我要为所有的参与者加油助威!”老人激动地说。
“每一步都能遇见长春的骄傲。”来自上海的跑者李伟感慨,“赛道设计非常棒,巧妙串联起‘汽车城’‘雕塑城’‘森林城’等城市名牌:种类多样的补给站、路边醒目的公里牌,甚至志愿者服装上的设计都在细节中诉说着长春这座‘双奥冠军之城’的多元魅力。”
34个国家和地区15万余名报名者、3.5万名参赛选手——数字背后,是“长马”多年积淀的号召力。北京跑者王女士带着母亲的鼓励第二次站上赛道:“去年被长春人的热情‘圈粉’,今年想突破自己。”她的故事并非孤例。65岁的本地跑者张军,以5个多小时完赛的成绩赢得围观市民的欢呼:“咱长春人,就得有这股韧劲儿!”
在健康跑方阵中,一家三口穿着亲子装携手冲线;轮椅跑者用双臂“跑”完全程;各种角色变装的跑者精彩夺目……马拉松不再只是竞技,更成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正如跑友王波所言:“长马的灵魂,是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这场国际标牌赛事的背后,是整座城市的协同奔跑。来自吉林体育学院的2000名师生志愿者在凌晨4时就位,医疗团队的70多名急救跑者、90组移动AED全程护航,近万名公安干警和安保人员协同作战。
在终点长春国际汽车公园,完赛奖牌在跑者胸前熠熠生辉。奖牌正面车轮造型象征“汽车之城”的澎湃动力,胶片光束致敬“电影之城”的光影传奇,侧面印刻长春骄傲“红旗”及轮胎纹路,以宽厚的脊梁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步履铿锵。背面冰雪裂纹暗藏春城新生,寄予跑者城市的美好祝福……
马拉松的终点线会消失,但长春关于奔跑的故事永不落幕。当“长马红”参赛服汇入城市的霓虹,当3.5万份汗水浇灌出新的梦想,这座“22℃夏天”的北国春城,已在体育强国的征程上迈出了铿锵有力的“下一步”。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刘勃 张政 张宽 董博 付林楠 姚思琦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