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日,美国政府停摆进入第二天。共和党指责因民主党要把医保资金用于非法移民,结果导致政府关门;民主党则呼吁调查特朗普政府散布将停摆归咎于民主党的虚假信息。两党互相指责,迄今毫无达成共识的任何迹象。对此形势,舆论分析,停摆很可能会持续到下周,最有可能持续5至12天。
与此同时,人们已经开始感受到公共服务停滞、个别景点关闭的“关门”效应,但这些仅是公众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混乱,专家则担心,伤害远不止于此。
分析认为,真正危险的内伤在于:关键经济数据无法发布、金融市场监管大幅收缩、国家信用缓慢退坡、科研和公共卫生项目被迫中断、联邦人才与承包商信心被击穿。这些“看不见”的裂痕,才是关门所带来的深远危害。
△CNN 报道,政府停摆进入第二天,国会内的谈判依然处于僵局,停摆可能持续到下周
数据沉默:本周五就业报告或被取消,联储必须“瞎猜”
在美国,政府每月、每季度都会发布大量关键经济数据,譬如就业人数、失业率、物价走势等,这些数字是美联储调节利率、企业投资和股市判断的重要参考。但因为停摆,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发布可能中断或推迟。
眼下最为现实的就是,美国劳工部原计划10月3日发布的月度就业报告,如今面临着被迫取消的窘境,而10月28日联储将召开例会决定利率政策,如果没有该报告提供劳动力市场走向的专业数据,联储的政策制定将失去重要决策参考。美联社报道称,政府关门正在切断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发布能力,这让美联储在10月会议上“看不见路”,失去判断依据。
其实,过去停摆中也出现过类似情形。2013年停摆期间,就业报告被迫延后,结果导致当时的一轮市场和政策因为缺乏最新数据而陷入盲猜。此次若报告缺席,将意味着市场和政策都要以不完全信息做判断,再次“瞎猜”。
△美联社报道,政府停摆将导致经济数据发布中断,这对美联储的相关决策构成了极大挑战
监管瘫痪:SEC超九成员工休假,新项目审批几近停摆
据路透社报道,这次停摆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按应急预案让超过90%的员工停工,仅保留极少人手维持紧急执法与市场监测,同时,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也大幅缩编,仅保留大约5.7%的人员维持基本功能。
针对此,律师事务所已给客户普发通知,告知政府关门期间,IPO文件无法递交,多数SEC文件无法得到处理。这些所造成的,将是公司暂缓IPO上市,新股与并购节奏被打乱,波动性与“顺风车”套利风险上升。
其实,早在2018–2019年的35天停摆中,不少公司就不得不推迟上市或融资计划,资本市场节奏一度被打断。而监管一旦断链,新项目审批、并购、证券发行等活动都会停摆,投资人信心遭到动摇。
△路透社报道,由于政府停摆,金融监管机构仅保留极少人员维持运转,IPO审核延迟,可能影响投资人情绪
信用侵蚀:评级、信任在每一次僵局中黯然下滑
政府停摆虽然不是债务违约,但反复的预算僵局无疑会让国际投资者对美国制度稳定性生疑。
事实上,信贷评级机构早就把这种政治不确定性纳入了考量。2023年,惠誉下调美国主权评级时,就特别提到预算和预算谈判过程的“高风险”特征。本轮停摆开始后,惠誉又发文称,虽然短期内停摆不会影响美国AA+主权评级,但停摆凸显了更深层的政策制定与治理结构挑战。报告还警告说,如果停摆持续,更长期的公共财政信用将可能承压。
本轮停摆开始后几小时,市场避险情绪明显升温,譬如:债券收益率出现波动、美元短线走弱、黄金价格上涨。长期来看,借钱成本可能提高,投资人对美国政策兑现的信心边际下降,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资产的加分项或会缓慢被侵蚀。
△惠誉评级官网Fitch Ratings10月1日发文称,停摆凸显了长期的政策制定与治理难题
科研与公共卫生中断:延误比想象严重
关门当天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疾控中心(CDC)等机构便预计将暂停多个科研与公共卫生活动。而此时正逢秋冬流感季,这些机构的疾病监测功能或将因人员休假、预算中断而被削弱。
历史上,NIH曾在2013年停摆期间暂停新的临床试验,当时,CDC疾病监测也同时放缓、FDA的新药审批也被延误。那次段中断后,很多项目花了数月才逐渐恢复节奏。
分析认为,如果这次停摆持续,那么,被迫中断的相关研究,以及延后的审批和样本积压等,将可能出现数年延误,而不仅仅是“几天损失”。
△路透社报道,由于政府停摆,41%的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将被迫休假,涉及公共卫生资讯传播、部分医学研究、承包商监督等
人才信心崩塌:休假不止,裁员阴影笼罩
每次停摆,联邦雇员都必须无薪休假,士气受挫。这次更严重的是,特朗普10月2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可能要进行裁员和项目削减。而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已要求各机构准备裁员方案,不少人的岗位恐怕将在这次停摆中被永久裁撤。
有分析认为,美国政府经历2013年停摆后,联邦雇员对领导层的信任度出现大幅下降,许多年轻人已不再选择进入公共部门工作。若此次停摆中裁员真的启动,政府人力资源的吸引力将会大打折扣,联邦的人才管道与“制度记忆”将产生不可逆损失,远比几周的停摆更伤筋动骨。
△美国《政治》网站报道,工会起诉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称其在政府关门前威胁裁员是非法
承包链条断裂:合同停付,项目难以重启
美国政府很多工程、公共服务、IT系统等依赖私人承包。停摆意味着合同付款停顿、订单暂停。而且,与联邦员工不同,承包商通常不受“补发薪酬”法律保障,不少中小承包商会因现金流枯竭而被迫停工甚至破产,据报道,这次停摆所涉及的承包商员工至少有100万。上一次2018–2019年停摆期间,就有许多小承包商出现现金流枯竭且难获补偿,结果被迫裁员,甚至放弃项目。
这次也已出现广泛预警。承包商圈内出现“现金流保护”行动,不少公司被提醒要做好长时间无收入的准备。一些律师事务所提醒客户,停摆期间,审批中断、合同支付延迟可能让承包方承担违约风险。一旦合同链条中断,复工成本和进度会成几何级上升,而且影响将顺着供应链向地方经济扩散。
△《华盛顿科技》(Washington Technology)报道,承包商和小企业将因政府停摆面临毁灭性打击
国际信任裂痕:国家可靠度持续打折
政府关门虽是国内政治,但也会外溢成外交印象,被外界用作评价美国政府可靠性的参考。历史上,2013年,时任总统奥巴马因预算僵局不得不取消APEC峰会等多场外交访问,由国务卿代行,当时学界与智库就普遍认为,这伤及了“再平衡亚洲”承诺的可信度,让东亚盟友对美国战略承诺的兑现能力产生疑虑。
如今,美国在印太战略、气候谈判和对外援助等议题上的承诺,再次面临因政府关门而被视为不稳定的风险。多位国际政策分析家警告,这种“关门成惯例”的印象,可能会削弱美国在多边舞台上的信誉。
△位于华盛顿的知名智库“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网站刊文,认为政府停摆会对美国对外谈判、贸易争端处理、出口管制等造成中断
美国政府关门,表面看是几天的不便和行政调整,实则在经济、治理、信誉和国家竞争力层面留下了多道隐形裂痕。就业报告可能无声、监管功能瘫痪、信用曲线下滑、科研项目滞后、人才信心崩塌、合同链条断裂、国际信任受损——每一条都是对治理能力与制度建设的大考。公众看到的只是关门的表象,而真正代价,己如“看不见”的裂痕在蔓延。
来源:央视新闻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