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

  更新时间:2021-06-30 09:26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这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更好保护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生态环境质量关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素养,是公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努力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对进一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动员和激励各方面力量积极投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营造生态文化氛围,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生、协调发展的新型文化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百姓的生态文化培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生态不仅关乎一时一域的自然环境,更关乎全人类的长远发展。生态文化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尊重和遵循。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开发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过极大破坏。如今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对工业文明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带来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一系列朴素的生态思想,能够对今天培育生态文化的实践带来重大启示、产生重要作用。我们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化培育引导机制,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凝聚积极共识。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财富观。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持续繁荣为基本特征的文明发展形态。建设生态文明,要牢牢把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让生态财富造福人民泽被子孙。生态道德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使我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更自觉主动地参与环境保护。推进生态道德建设,根本上说,要将道德的对象和行为规范的考察范围,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要在全社会中倡导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充分理解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的统一性,认同每个人在享有生态权利的同时还需积极履行生态义务的理念,对生态讲“良心”,坚持生态正义,主动履行生态义务,使践行生态道德成为公众的一种行动自觉。为此,既要划道德底线,又要立道德高度,引导公众以“国之大者”的高度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紧紧把握生态文明的时代际遇,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培育新时代的生态幸福观,在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始终牢记“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强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积极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公众自觉地把保护环境当成分内事。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与生态教育的发展程度、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开展生态教育,是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的有效路径。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发力,更需在基础设施、平台搭建、制度供给等方面协同发力。我国在这一方面有明确要求和部署,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提出:“推进有条件的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等逐步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序推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适当向公众开放,建设一批开放型绿色生态教育基地。”搭建更具多样化生动性的教育平台、发挥党员干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宣讲公众享有的生态权利和应尽的生态义务、通过生态实践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等,多方发力、多管齐下,可以使生态理念在生产生活中进一步落地生根。与此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制度约束,应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及普法教育机制,制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市民公约和乡规民约,通过各种群众性、公益性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一步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崇高事业。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编辑:徐青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