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环境 抓项目 促振兴丨​​踏“春”提速 向“新”而行——我省以高质量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综述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杨悦 实习生 刘胜泽   更新时间:2024-04-06 08:35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当下的项目投资结构奠定未来的产业结构。

为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我省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眼点落在了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等“四大集群”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等“六新产业”发展,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等“四新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上。

相对应的,这些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构筑新优势的发力点自然就落在了经济发展的“强引擎”项目建设上。

数据显示,我省今年将实施重大项目250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全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引领能力强、发展潜力足、创收效益好的产业类项目,产业投资占比达到一半以上。

蓝图绘就,只争朝夕。在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的吉林龙年“新春第一会”发起奋进的号角之后,吉林大地春潮涌动,未停工项目开足马力,开复工项目扬鞭跟上,一系列先行布局、一连串主动出击,积淀出吉林产业向“新”而行最坚实的底气。

大项目、大集群,挺起经济发展脊梁

刚刚过去的2023年,每个中国人的饭碗里多增了1.5斤吉林粮。

将现代化大农业作为“四大集群”培育之首,凸显了省委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的使命担当。

春节假期刚过,大安市1200公顷盐碱地治理项目便全面启动,增施有机肥工作有序进行。

大安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2023年,改良后的耕地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1万斤以上。按照这个标准,4年以后,每公顷产量1.5万斤以上不成问题。

曾经贫瘠的吉林西部盐碱地,依托河湖连通、引嫩入白等工程,逐渐形成江河泡沼互济的生态水网,长期“沉睡”的耕地后备资源逐渐被唤醒。

2023年,我省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25.4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800斤,增加粮食产量2亿斤,为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提供了新引擎。

同样传来好消息的还有吉林的装备制造产业——

1月26日,首台奥迪Q6 e-tron预批量车下线,标志着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预批量生产正式启动;

2月初,东北首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一期项目投产;

3月21日,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长春试跑成功,标志着氢能在我国轨道交通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大项目接连投产,使得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装备制造业在吉林的春天绽放。

与此同时,长白山脉,粉雪静风,滑雪爱好者驰骋雪浪;查干湖畔,冰湖腾鱼,八方来客熙熙攘攘。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省努力延伸出一系列文旅项目,2023-2024雪季,吉林冰雪爆火“出圈儿”有目共睹。

雪季还未完全落幕之时,我省又提出“长白春雪”“滑雪场的夏天”“康养吉林山水间”“最美边境线——长白山下331”“醉美‘吉’乡”五大产品,全面展现吉林四季之美。

龙年伊始,松花江水上旅游大通道项目建设便进入紧张的谋划、筹备阶段。

据靖宇县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春节假期结束,项目全班人马开足马力为松花江旅游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对即将开工的重点项目,精准服务、全力推进,实时调度存在的问题,跟踪服务,协调相关部门为项目单位纾困解难,确保重点项目按时开工。

从白雪皑皑到郁郁葱葱,抢抓机遇,变资源为效益,项目是最好的突破口。

新项目、新产业,构筑全面振兴支撑

做特优势、做优长板,将优势、长板发展成更新的增长点,方能打造产业发展的强大竞争力。

我省西部是国内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优越的区域之一。

白山松水之间,纯白色的风力发电机排列成行,扇叶轻轻转动,如白鸽轻掠大地。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上,风光无限,氢动吉林,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产业、新项目正蓬勃发展。

阳春三月,大安吉电股份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现场打桩机声音轰鸣,工人们在各自的作业面上紧张施工,一期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施工;

总投资25.5亿元的中国石油在建单体规模最大集中风电项目——吉林油田昂格55万千瓦风电项目已具规模;

3月13日,国网新源吉林蛟河抽水蓄能电站输水发电系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基地的首座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开工建设。

标志性项目大踏步前进,我省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距离2025年预计新能源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的目标越来越近。

依托“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我省另一标志性项目——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与吉林油田风光发电项目联动实施。

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建成后,用电将全部实现吉林油田“绿电”替代,预计通过“绿电”使用,将降低碳排放量约170万吨/年。

新能源蓬勃发力,新材料则成为产业链最上游的物质要素,构成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底盘”。

3月6日,吉林化纤1万吨超细旦连续纺长丝项目一次开车成功,仅用48小时成功生产出AA级120D/48F长丝产品,现已装箱运往客户手中。

从本月开始,吉林化纤今年每月都将有项目开车投产。

随着新项目不断开车,吉林化纤集团人造丝、腈纶以及竹纤维产能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碳纤维产能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预计到2025年底,我省碳纤维全产业链产值将实现突破300亿元目标。

医药产业也是我省近些年崛起的优势产业之一。

智能化的流水线生产设备高效作业,员工们铆足干劲忙生产、赶订单、抢进度……步入春意盎然的季节,长春百克、迪瑞、金赛等“链主”企业,正快速提升链群企业发展能级,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寻突破,用实干快干推动大项目、好项目落地落实。

而在通化医药高新区医药健康科创园,通化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项目的技术人员忙着数据底座对接,展示大屏配套基础改造、装修等施工基本完成。

平台3月末完成人参一产部分上线,三季度开始试运行,年底之前完成整体平台交付。

值得一提的是,通化市通过一系列项目大力推进人参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创新搭建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让人参种在土里、长在“云”上。

基建项目、新设施,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六新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四新设施”则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建设所需的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更深层、更持久地激发经济活力。

新基建,正是承托众多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硬件“底座”。

2月26日8时,在吉林省500千伏双阳输变电工程线路工程2标段103号塔组立现场,塔材和工器具整齐摆放在蓝色防水布上,布控球安装就位……

春节假期后,吉林电网工程复工节奏加快,截至3月初全省已有14项电网工程复工。

也是在这段时间,沈白高铁吉林段施工现场再传捷报,孤山隧道顺利贯通;松长高速公路项目全线首桩顺利开钻;烟长高速公路项目英俊镇大桥首梁成功架设;横跨长春东西的轨道交通6号线通车;长春咏春公园、百草园等公园建设积极推进……

基础设施大步升级的同时,新环境也在让城市的生产生活发生着新的变化。

通过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生活垃圾分类等一系列项目举措,一个个老城区展现出新面貌;修复生态、美化城市等,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良好的环境提升了城市吸引力,让人才加速集聚,产业发展更有底气。

而长春这有山、梅河口东北不夜城、延吉网红墙……越来越多的新型消费载体项目,为新消费提供了现实依托。

从一纸蓝图到拔地而起,吉林项目建设奋进在这个春天里。以项目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高效产业结构,推动实体经济“稳”的同时,积蓄“进”的后劲,一幅“强信心、鼓干劲、促发展”的生动实践画卷在吉林大地徐徐展开。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杨悦 实习生 刘胜泽
编辑:梁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