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忠和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份殊荣,既是对他数十年如一日深耕科研、情系“三农”的崇高致敬,也是对吉林省全体农业科技工作者奋进乡村振兴之路的有力褒扬。载誉归来,李忠和表示:“这份荣誉属于所有为农业农村发展默默奉献的人们。科研的价值在于落地,技术的生命在于推广,持续将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李忠和作为农业农村部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专家、吉林省全域统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专家组副组长,他深知要实现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就近就地高效循环利用的核心在于实用技术的突破与推广应用,他研发了“畜禽粪污+作物秸秆+常温/耐低温发酵菌剂发酵技术”,解决了东北地区冬季低温环境下粪污发酵效率低下的难题;创新集成“养殖污水预处理-厌氧发酵-生态菌强化-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及“磁技术协同微生物制剂处理养殖污水工艺”,提升了养殖污水处理效能和资源化水平。上述技术成果,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技术入选“吉林省水污染实用技术指导目录”,彰显了其技术领先地位和应用价值。他带领科研团队对接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12个,提供设计咨询与技术指导,将实验室里的“金点子”转化为应用场景的“金钥匙”;累计指导处理畜禽粪污约1700万吨,制作优质农家肥约480万吨,产值近5亿元,利润超亿元,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他牵头编制了《吉林省种养循环发展规划》《吉林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和《吉林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手册》,为全省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指导。
李忠和研究员积极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攻坚战,作为农业农村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专家、省生态环境厅黑臭水体治理专家、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副会长,他认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不能照搬其他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他带领科研团队对全省430多个建制镇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进行技术指导服务,“摸实情、找症结”,并编制了《吉林省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管技术指导手册》《吉林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评价导则》等指导文件,成为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的“工具书”,同时,他研发的功能微生物菌剂等技术产品,降低了运行成本,让这些民生工程能够“建得好、管得住、长受益”。
作为草原生态专家,李忠和针对吉林西部草原抗寒耐盐碱草种匮乏、草地退化等问题,带领全所专家瞄准西部生态治理,构建了重度盐碱草地碱茅改良、中度盐碱草地羊草改良、轻度盐碱地苜蓿高产栽培的梯级生物绿色精准修复技术体系;他支持育种团队成功申报多项国家与省级牧草育种项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选育出3个丰产新品系,“吉杂1号”是我国审定通过的首个紫花苜蓿杂交种,标志着我国苜蓿育种迈入新时代,“吉农1号”羊草新品种攻克了发芽率低的瓶颈;他积极推动“良种+良法”结合、“科研+大企业示范+小型个体发展”的合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在吉林西部的推广应用,推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为保障国家重要牧草供给和生态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作为科技示范县挂职副市长,李忠和是连接科技与产业的桥梁,他瞄准桦甸黄牛、甜糯玉米、大豆等产业重点技术需求,以“组团式科技帮扶、集群式产业发展”模式为抓手,创新性构建“畜禽粪污-有机粪肥-绿色农产品种植-秸秆发酵-优质饲料”的种养循环高质量发展新样板;在他积极争取下,“畜禽粪污资源化整县推进”等多个国家级项目落地桦甸,拉动中央支持资金与社会投资上亿元,与省内名校联合成立肉牛、玉米、大豆多领域科企联合产业研究院,为桦甸农牧业全链条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忠和研究员以一名共产党员和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担当,诠释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展现了勇于创新、苦干实干的高尚品格,他的先进事迹,彰显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着更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任胜章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